建立体制对创新的包容是当务之急(3)

建立体制对创新的包容是当务之急(3)

用实证回应质疑是维护创新的恰当方式

任由质疑为质疑,并不一定就能走向创新。简单、武断地消除质疑,或不允许质疑也不能走向创新。

若想实现创新,应对质疑的就不是行政指令、封锁、打压、删除或武断否认,而是实证。实证是从质疑到创新的艰难却有效的过程。实证就是对质疑的事通过观察、实验和调查各种途径搜集证据,或摆出事实进行证实或证伪的过程,然后再依据实证的结果去行动。

实证的方法早期主要用于自然科学研究,法国哲学家孔多塞(1743-1794)、圣西门(1760-1825)、孔德(1798-1857)倡导将自然科学实证的精神贯彻于社会现象研究之中,主张从经验入手,采用程序化、操作化和定量分析的手段,使社会现象的研究达到精细化和准确化的水平。虽然这种提倡至今已近两百年,但中国大学和研究机构里还十分缺乏实证方法的理解和运用,不仅在学校管理、评价,社会现象的研究中严重缺乏这种方法的运用,还导致这些领域几乎与创新难以接触。即便在自然学科,实证的方法也没有得到深入普遍的运用。

用实证的方法回应质疑,质疑方、被质疑方或者涉及质疑的多方需要站在平等的基础上进入实证过程,不能以行政级别高低、学术资历深浅、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出资人或被资助者,或其他各种理由将质证双方或多方置于不平等的位置。最终的判断依据是证据和逻辑,没有完整确实的证据,不符合逻辑就应该毫不犹豫地被否定,不应留下中间地带和灰色空间,不宜在权力或利益的驱使下设置缓冲空间。这样的实证过程不断地发现新的现象、新的规律,就必然是个不断创新的过程。

观察当下高校和研究机构,能够用实证的方式来回应质疑的还很少,不少人还缺少这种理念,也不熟悉这种方式和途径,从而导致真实的创新在这种环境下难以发生。而大学和研究机构要担当起万众创新的领跑者责任,就必须不断努力,逐渐朝着建立经得起质疑,也经得起实证的管理、评价机制的方向努力。

用实证回应质疑远比采用简单否定或删除的方式要“费力”得多,也会让一些当事人感到“为难”;然而,它对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发展后效要优良得多。简单否定或删除质疑只会导致对抗或内部的冷战;用实证的方式则可以通向多方形成共识、和解,不断证伪并抛弃那些落后的东西,进而营造更有利于创新的学术氛围,推动一个学校和研究机构的良性发展。

创造质疑与实证相互回应的空间,彻底消除无意识的抄袭、模仿,迎来真实的万众创新的当务之急就是彻底检视现有的大学管理与评价体制,消除学术机构中不受质疑的权力对创新的阻碍,更多采用实证的方式回应质疑,拓展对创新的包容空间,让真创新生长起来去甄别、战胜伪创新。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