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刊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变”与“未变”

党刊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变”与“未变”

新时期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党中央着眼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新形势下党刊必须有作为、敢担当,坚定地走在融合发展的前列,深刻把握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正确把握“变”与“未变”的关系,当好传播积极、健康、向上主流舆论的生力军,为建设清朗明亮的网络生态作出应有的贡献。

变:媒体角色的重新定义和“第四权力”的网络迁移

变是人类的永恒话题,发展是时代趋势。互联网使每一个参与的用户联接在了一起,形成一个由无数点组成的巨形网络,产生无数的可能性巨变。媒体可以说是最早被互联网颠覆的行业,一定程度上可称为互联网经济的先驱与标兵,其生产方式、传播流程、营销渠道、盈利模式等都在新媒体的作用下发生了层层递进式变革,媒体的角色正在被重新定义。

首先是门槛被无限降低。传统媒体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新闻网站,有着很高的准入门槛和严格的审批程序。关于党政方面的重要信息,更是牢牢掌握在为数不多的党报党刊党台手中。媒体从业人员特别是党政信息发布者,必须具备相应的执业资格,工作中要遵守严格的规章制度。但互联网技术成功击穿了信息壁垒,人人轻松变成自媒体,随时随地发布、传递、扩散信息。

传授关系随之发生变化。包括党刊在内的传统媒体所信奉的“客观新闻学”和“新闻专业主义”,体现的是以文字、图片、影像为核心的“单向度”信息传递;而新媒体秉承的“对话新闻学”则引入了以参与和互动为本质特征的互联网思维,将新闻生产转变为媒体与受众之间的双向沟通甚至于多向度的“众包”机制。新闻信息产品的内容与结构、传播终端的形态与功能、媒体生产传播新闻信息的思路与模式、用户获取信息的心理和习惯,随之发生革命性变化。

权力更迭成为最终结果。在现代社会,媒体被誉为“第四种权力”,这种权力不是虚幻的、名义上的,而是切切实实能给社会和民众造成重大影响的权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强调,“报纸是社会的耳目和社会的捍卫者”。列宁在总结自己创办《火星报》的历史经验时指出“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的著名论断。在我国近现代发展史上,梁启超、孙中山、章太炎、陈独秀、毛泽东等都把办报办刊视为修民德、启民智、聚民力的重要手段充分加以运用。互联网时代,“第四权力”再也不像过去那样仅仅掌握在传统媒体手中,而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大规模向互联网迁移。大众媒体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对舆论的导向作用越来越大。媒体遇到了新的挑战,也被寄予更高的期望——这才是我们大力推进媒体融合的根本原因。传统媒体与生俱来的责任感和道义使命,与新媒体的先进渠道和广大市场共生共荣,才能使角色定义已然发生变化的媒体不会发生价值观的崩塌,平稳实现“第四种权力”的交接和过渡。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