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十四个字”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将其正本清源,则发端于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悠久文明的滥殇,予以发扬光大,并在此基础上与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赋予新的文化理念和价值取向。归根结底,其思想灵魂和理论品质与中国传统文化既一脉相承,又推陈出新。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十四个字”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将其正本清源,则发端于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悠久文明的滥殇,予以发扬光大,并在此基础上与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赋予新的文化理念和价值取向。归根结底,其思想灵魂和理论品质与中国传统文化既一脉相承,又推陈出新。

大家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十四个字”的内涵分为三个层面(国家、社会和个人)来进行宣示和阐述的。在国家层面上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上提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个人层面上提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回顾历史,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里传统文化的主流和核心是儒家思想,而儒家思想的真谛和要义主要是: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其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相对应的就有:“忠、治、仁、义、信、礼、恕”。

除此之外,在历代儒学大家的著作和言论中也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类似的思想和理念。如,出身儒学世家的东汉班固于《汉书》中明确提出了“国富民安”的观点,惟国家富强人民的生活才能幸福安定。“民主”的涵义在哪里?《孟子》明确表述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为贵才是民作主的深层内涵,顺应民心即是以民为贵的表现。何谓“文明”?便是孔夫子所倡之“礼”,始终着眼于“有序”,致力于良好社会秩序的构建。“和谐”承接文明,《论语》中“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尽人皆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平等、公正”的精神在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中也能得到体现。《论语》中的“民不患寡而患不均”则深刻地表达了普通民众对公平和正义的渴望和追求。而“法治”更是在同为传统文化的法家思想中得到深刻表述,并被许多先贤学者和政治人物倍加推崇和积极实践,在封建朝代治国理政过程中具有重要历史地位。

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和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法家思想是血脉相通、传承运用的。这就要求我们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中,应当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紧密结合起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传统文化的复兴,同时以传统文化的发扬和光大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在归本溯源、古今一体、镜鉴明照、融会贯通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实现凝聚强大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

(作者系枞阳县文明办)

责任编辑:张少华校对:李丹华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