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劳动教育重在培育劳动精神(2)

中小学劳动教育重在培育劳动精神(2)

教育要学会运用“加减法”

暑期间,先后出现了教育的两项“利好”。一是有的地方出台传统文化教育方案,二是有关部门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从今秋开始,中小学要增开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地方课程。每周两个早读、每两周1个课时。还要逐步推动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这两项举措都很完美也很必要。

习总书记说得好:不该把古代经典诗词从课本中去掉,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国学经典有利于培养孩子高尚的道德情操,引导青少年成为民族的有用之才。中国古诗文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蕴含着祖国文化不竭的瑰宝。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开展中华古代经典诵读,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和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而今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现状更不容乐观。学校劳动形同虚设,学习代替了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培养,成绩好则一俊遮白丑。家庭体力劳动和校外生产劳动则更被忽略,不少家长只关心孩子学业。加强劳动教育,有益于提高中小学生劳动素养,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积极的劳动态度、勇于创造的精神。

这些增加都至关重要。但冷静思考,所增加内容是需要相应学时的。现有课程课时是根据“新课改”纲要确定的,应该是经过诸多专家学者的论证与不少实验学校的验证。以我省使用的人教版语文教材为例:古诗文小学112篇、初中90篇、高中80篇。如另增加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地方课程教材,那需要的学时从哪里来?同样的道理,要求学校实施劳动教育,切实抓好劳动课程、校内劳动、校外劳动、家务劳动,还要安排适量的劳动家庭作业,组织学生参与孝亲、敬老与爱幼等劳动。这些固然必要,但劳动的时间又怎么挤出来?

今天贸然增加一门学科,明天轻易补充一项内容,势必打乱现有课纲的系统。其结果将会囫囵吞枣得不偿失:原有知识没有很好地消化,新增内容也不能很好地掌握。头发胡子一把抓,犹如猴子捡包谷,捡一个丢一个,效果事与愿违或适得其反。

教育是科学的基础,教育本身就是最严谨的科学,来不得半点草率与疏忽。我十分赞成增加的内容,这都是教育最本质的东西,也是教育的重大问题。丢掉古代经典诗文,会伤及中华民族文化的“祖根”。勤以修身,俭以养德,不劳动难以养成吃苦的精神、战胜困难的毅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学子,即便是学业全国第一、全省摘冠,也于家无补于国无益。问题的关键在于:当今中小学课业负担本已十分繁重,加上这些年凡需“重视”的东西都要“进校园”、“进课堂”,甚至还要纳入考试范畴,已把中小学课程搞得不伦不类,损坏了中学课程固有的严肃性严谨性,让中小学教师无所适从,让中小学生苦不堪言。

教育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偏偏连自身的困惑都“无解”,连最简单的“加减法”都不会运用。水满则溢,月盈则亏,有增必有减,这是自然法则。教育与时俱进,新门类“进校园”与“进课堂”无可厚非,但必须相应减少原有课程的内容,让课程与学时的容量始终保持平衡。如只增不减,一味地将课堂当成充气皮囊,那只能以牺牲孩子们的文体、休息与睡眠的时间为代价了!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