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近些年,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泛滥,在否定历史、搞乱思想、破坏社会凝聚力等方面产生了恶劣影响。坚决遏制历史虚无主义蔓延,掌握历史的话语权,把人心民心凝聚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上,关乎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的兴衰成败。弄清历史虚无主义论争演变过程、实质和兴起规律,对批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虚无主义作为外来词汇,传入中国已久。历史虚无主义论争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演变至今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956年至1988年这一阶段,没有明确提出历史虚无主义这个概念,但不尊重历史、不尊重传统的问题已有所涉及。虚无主义的含义也引申为“绝对否定一切,彻底否定社会上已有的各种理论、制度、传统的具有极大破坏性的思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社会思潮的激荡,如何评价党和国家的历史、如何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已引起激烈争议。1989年至1999年这一阶段,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十分严峻,历史虚无主义的概念因政治问题而提出,和全盘西化挂钩,其实质是政治极端主义。2000年至今这一阶段,出现了历史虚无主义论争的三次高潮:一是2000年,论争转移到如何评价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尤其是新中国一些重大决策和事件的评价上;二是2005年,历史虚无主义“重新泛起”,演变成“社会思潮”;三是从2013年持续至今,历史虚无主义“野蛮生长”,据《人民论坛》调查数据,其跻身2013年十大思潮第二位,这次论争延续时间长,参与者广,影响前所未有。
历史虚无主义几经起落,愈演愈烈,引发深刻思考。
历史虚无主义论争起落,原因复杂多样,涉及文化多元化冲击、信息技术发展,掺杂国际局势变化和国家之间的纷争,往往兴起于党和国家重大纪念日前后。批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不能囿于革命传统思维,只停留在警惕和抵制层面。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