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虚无主义概念日益意识形态化,发展为特定的政治概念和政治思潮。即使如此,它依然存在概念不清晰、边界不明确等问题。这种政治思潮又和学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更增添了模糊性和迷惑性。批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有必要对历史虚无主义概念本身做明确的界定与研究,以避免概念滥用、泛化以及批驳缺乏针对性。
历史虚无主义几经批判而不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不同政治诉求的推波助澜是主因,深刻的历史文化和时代背景也不容忽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落后挨打,饱经苦难和耻辱,民族自信受到极大损害,为历史虚无主义提供了生存土壤。20世纪的中国,整个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社会阶层变动巨大,利益调整激烈,广大人民或直接或间接搅进了历史大旋涡,站在不同立场对这段历史做出不同评价难以避免。与历史虚无主义的斗争是长期的、艰巨的,不能仅靠批驳、反对。
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潮,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折射出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张历史虚无主义的人们,原因和动机千差万别。有的通过抹黑党的历史侵蚀党的执政根基;有的对现实不满,借历史说事;有的哗众取宠,增加所谓知名度和谋取经济利益;有的历史知识匮乏,缺乏判断能力,被误导而跟风。批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应针对不同目的和动机,采取不同应对手段和措施。
历史虚无主义论争愈演愈烈,充分说明传统宣传教育模式受到严重挑战。当今社会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社会,信息传播发达,怀疑精神和自我意识高涨,如何引导人们尤其是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是一个新课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宣传教育工作者应该主动积极应对挑战。相关部门、历史研究者、教育工作者应统筹协作,形成合力,主动设置议题,引导发展方向,承担起新的历史使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