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环境治理,不只是为了“冬奥蓝”(2)

京津冀环境治理,不只是为了“冬奥蓝”(2)

京津冀一体化,环保当先行

摘要:我们有理由期待,更有理由相信,2022年冬奥会将成为环境改善的直接受益者。但是,改善环境并非仅为冬奥会。良好的空气质量对冬奥会很重要,对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更至关重要,从1998年到2014年这17年,空气治理,北京一直在行动,效果不断彰显,越来越多的蓝天便是明证。

“同呼吸,共命运”,这话特别适合京津冀,有命运共同体就需要建立环保共同体。据报道,京津冀地区,在自然条件上是不可分割的,同气候条件(半干旱地区)、同一大水系海河流域为主体的地表、地下水系网络系统,在防灾、开发资源方面也密切相关。另有学者研究发现,我国大陆常见的干旱、暴雨、大风和雾霾等16种气象灾害在京津冀均有发生,且呈现出强度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深、风险越来越大的趋势。这就更需要京津冀联起手来,共同化解难题。    

以水资源为例。北京缺水,人所周知,其实天津、河北也缺水,三地都是资源型缺水地区,同是缺水,就应该共同想办法,而不是牺牲一方、成全一方。遏制地下水超采,避免过度依赖某地,就是必须化解的现实命题。    

很显然,环境治理也许比其他方面的治理更需要合作,更需打破各自为政、以邻为壑的痼疾。如果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可能出现污染大迁徙;如果独善其身,以我为主,就可能按下葫芦浮起瓢。河北廊坊官员曾表示,“北京不要的低端污染产业,廊坊也不能要”。与“不能输入”对应的,则是“不能输出”。这种定位就较具前瞻性和现实价值。反过来说,北京也不会以邻为壑,将低端污染产业像包袱一样扔给天津或河北。    

京津冀环境治理一体化,不仅应抛弃对立或甩包袱思维,更应该强化协作,多搭台、多牵手、多帮衬。据悉,河北省到2017年将压减6000万吨钢铁、6000万吨水泥、4000万吨煤、3000万吨标准重量箱平板玻璃,损失约几百亿财政收入和几千亿GDP。对于河北这样一个经济并不发达的省份来说,某种程度上说,这是担当,甚至堪称“牺牲”。为此,环境保护部相关部门建议,京津在享受环境质量改善效益的同时共担损失,帮助河北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此说并非没有道理。其实,今年,北京市将投入4.6亿元支持河北省的廊坊市、保定市的大气治理。天津也将投入4亿元支持唐山、沧州的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由此可见,三地关系越来越紧密,也越来越有使命感。如何做到更好地平衡三方利益得失,真正实现协同发展,是智慧也是能力。    

《荀子·修身》有云:“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京津冀环境治理是大事,更需要多一些“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思者常达”的行动力。如今,中央已出台了相关行动计划,三地也出台了相关规划,并正在将规划变成行动,以期释放更明显更有质地的治理效果。    

新环保法已将保护环境确立为国家的基本国策,将“保护优先”列为环保工作要坚持的第一基本原则。同时,基本的环境质量是一种公共产品,是政府必须确保的公共服务。京津冀环保一体化,不仅将为三地民众带来福祉,还将为全国其他区域治理环境提供借鉴。基于此,京津冀应倾力而为,积累经验,将环境治理升华为制度范本,使其多一些辐射意义。  

(作者系央视评论员)

责任编辑:刘佳星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