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五中全会:读懂中国未来布局的十六个视角(6)

前瞻五中全会:读懂中国未来布局的十六个视角(6)

核心提示:新一轮全面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中国长远发展奠定更好的制度基础。

把准一个发展立足点: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研究制定“十三五”规划,要坚持“六个必须”。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7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的。而其中“第一个必须”就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这个“出发点”、这个“落脚点”,一直是执政党的核心执政理念,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再三强调的和最为关心的。

此前5月下旬在浙江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十三五”规划指出,“要坚持经济发展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问题,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实在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目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党中央对此坚定不移。十八大报告确立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实现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同时,十八大报告提出“两个同步”(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两个比重”(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要求“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把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写入《决定》。

“十三五”期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们的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因此,“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无疑会是“十三五”规划遵循的一个主旨。

“人民群众的这些期盼是合情合理的。”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主任严书翰认为,“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尤其是在“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实在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有些方面离人民期盼还有较大差距。因此,他认为,“十三五”规划一定要紧紧把住这个发展立足点:

一是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也就是说,发展是解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的基础。虽然我们现在有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的有利条件,但仍然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一步把“蛋糕”做大,为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实现人民福祉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是依靠制度安排。解决好当前我国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键在于制度安排。现阶段存在的一些社会不公现象,大多是发展中的问题,我们只有在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安排、法律规范、政策支持等来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十三五”在解决进一步把“蛋糕”做大问题的同时,要通过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实现社会公平的制度安排,进一步把“蛋糕”分好。

三是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强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鲜明指出了当前改革发展的根本价值取向:改革为了人民,改革必须依靠人民,改革的成果应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推进任何一项关系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福祉的改革措施和发展规划,都要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谋划发展思路、制定发展举措。

“要着力保障民生建设资金投入,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问题,保障民生链正常运转。民生工作直接同老百姓见面、对账,来不得半点虚假,既要积极而为,又要量力而行,承诺了的就要兑现。”这是中央反复强调的。

把准一个推进增长的主脉:中高速增长,中高端水平,发展实体经济,培育优秀企业

“十三五”时期的发展任务中,经济增长会被放在突出位置。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常修泽认为,这是与“十二五”规划不同的一个核心要点,说明经济增长会成为未来一段时间的一个重要问题。

“过去编制五年规划时,最不需要考虑的经济增速。”“十三五”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建说,现在却成了“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讨论的焦点问题之一,其原因就在于与过去相比,保持经济平稳增长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5月下旬,在浙江考察听取“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时,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制定“十三五”规划研究上需要突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深入研究保持经济增长的举措和办法,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挖掘增长潜力,培育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拓展发展空间,推动经济总量上台阶。”

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离不开经济增长的物质保障。十八大提出2020年我国GDP翻一番的目标和人均收入翻一番的承诺,都要求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的增长。

目前,我国发展的国内外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我国经济正处于“三期叠加”的特定阶段,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既要保持战略定力,持之以恒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又要树立危机应对和风险管控意识,及时发现和果断处理可能发生的各类矛盾和风险。

会议特别强调,“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真正把功夫下在巩固基础、增强底气上,把发展实体经济和培育有核心竞争力的优秀企业作为制定和实施经济政策的出发点。”

在新形势下,既要深入研究保持经济增长的举措和办法,推动经济总量上台阶,又要从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上下功夫,努力实现更可持续、更高质量的发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说,国内外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要全面适应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就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从粗放、低水平数量扩张,转向集约、质量效益型增长。

这实际上正是中央高层对未来增长的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围绕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张立群认为,需要从三方面同时发力:

在需求结构方面,要着力扩大内需,调整内需外需关系、投资消费关系,重点是根据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调控需求总量及其结构,使总需求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使消费、投资、出口等需求之间的关系及其自身结构更趋合理与优化,保持经济平稳增长。

在产业结构方面,要巩固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出一条集约、高效、安全、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要抓紧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推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要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国际化为方向,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在创新驱动方面,要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要依靠体制机制完善所支持的内生性创新能力提高、创新风险化解和承受能力增强,来有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要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

责任编辑:赵思齐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