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中国结构转型的“命门”(3)

抓住中国结构转型的“命门”(3)

——访经济学家常修泽教授

记者:我们注意到,您此后是把结构问题和制度问题结合起来研究的。

常修泽教授:是的。20世纪80年代初期之后,由于参加谷老师主持的国家“六五”重点科研项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研究》,加上研究所内科研分工的细化,我被确定为重点研究制度经济学方面,但对结构问题仍难以忘怀。此后的研究便形成了将体制问题与结构问题相结合的研究思路。例如,把要素投入结构与“企业产权制度”结合起来研究,完成了《企业创新论》(1988年12月获中共中央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周年理论讨论会入选论文奖);把区域结构与对外开放体制结合起来研究,提出“四沿开放(即沿海、沿江、沿边境、沿铁路干线)战略”,等等。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17年的“修炼”,为我此后的研究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记者:刚才您讲到“四沿开放战略”。书中链接了当年的原始研究报告,历史资料很宝贵,而更可贵的是27年后您提出升级版的“新四沿”战略,里边还有与天津有关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并且把它放在“新四沿”第一条。

常修泽教授:中国是一个区域发展颇不平衡的国家。为避免“板块群体碰撞”,27年前,即1988年我提出“四沿——渗透型”开放战略,反映了自己一种“大均衡”的情结。27年过去,新阶段应当实行什么样的区域发展战略呢? 

经近年研究,我在书的第八章“区域结构”,提出升级版的“新四沿战略”主张:1.升级版的“沿海”战略:以京津冀协同发展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重点,特别是实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过程中,发挥沿海地区排头兵和主力军的作用。2.升级版的“沿江”战略:以长江经济带拉动大长江流域经济发展。3.升级版的“沿线”战略:以“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拉动大陆经济发展。4.升级版的“沿边”战略:实施边境或跨境经济合作区等多种沿边发展方式。

记者:我们在网上看到了您的《“新四沿”战略:打开区域发展大格局》,是人民日报《学术前沿》刊发的,网上转载很广泛,影响很大。

常修泽教授:“新四沿”战略里第一条,就是与天津有关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对“京津冀”我讲了四个率先。特别提出:“以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为突破口,率先以新一轮开放倒逼改革,在制度创新上走在全国的前列,真正‘杀出一条血路来’。” 

记者:这本书真是您呕心沥血之作,给国家作出了贡献。

常修泽教授:我在《前言》最后一段,引了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二章的名言:“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此处的“伐”,乃“取”也;此处的“矜”,乃“大”也。意思是说,不自取其美,故能成功;不自高大,故能长久。我自知,这本书在体系结构、理论观点和方略实施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有的地方可能还有错误,希望读者看后批评指正。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