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环境建设现状调研报告(3)

人才环境建设现状调研报告(3)

核心提示:以理念转变为先导,优化选才环境。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并把这一观念同“发展是第一要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统一起来、融为一体,指导人才工作开展。一是完善政策体系。

三、对策与建议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市实际,我们认为,要使人才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战略相适应,必须进一步转变观念、加大投入、健全机制,全面优化人才环境建设。具体要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要高度重视,提高人才工作地位。小康大业,人才为本。要推进科学发展,必须首先强化人才支持。在新的竞争形势下,要积极应对国际经济危机,稳步推进xxxx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人才问题放到战略高度来思考与运筹,确立科技强市、人才兴市的战略,必须从全局出发,深刻认识人才资源开发的极端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认识落实到各级党委、政府的实际工作中去,把人才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要把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去认识、去开发、去管理,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作用,把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现有的人才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逐步使人口压力转化为人才优势。

2、要加大投入,筹足人才工作经费。树立“人力资本”意识,把人才工作投入作为公共投资、生产投入,切实加大经费投入力度。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投入:一是加大人才工程建设投入,大力实施优秀人才工程,选拔优秀人才进入省、市级人才工程,每年下拨人才工程人员培养经费20万元,用于学科带头人与后备人选的培养经费,以及获省市特殊荣誉人才奖励基金;二是加大人才劳动力市场建设投入,由市财政专门立项,并按照市域经济发展幅度逐年加大投入,争取在xxxx0年之前建立规模适度、功能齐全、管理规范的人才劳动力市场。三是加大人才引进投入,除了每年若干次外出引才的组团经费由政府投入以外,参照外地做法,对来耒工作的国内知名专家、硕士研究生、高级职称以上人才给予适当的安家和科研启动费用,确保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

3、要创新载体,拓展人才工作空间。人才和经济往往相互促进,产业的集聚会带来人才的集聚,而人才的集聚会带来产业更大规模的集聚。我市东兴水泥、阳光再生、南玉冶炼等企业,近年来吸引了一批高级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不仅是因为他们养得起人才,而且还有人才施展才华的用武之地。因此,大力发展经济,增强对人才的吸收和储备能力,也是优化人才环境的重要内容。要根据我市实际,尽快把蔡伦工业园、余庆工业园建设成为全市人才高地,吸引周边地区和县(市)的人才来xxxx工作。要抢抓中央进一步加大农业农村改革力度,鼓励土地资源依法有序流转的大好形势,全面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以广阔的创业空间和优厚的利润回报,进一步增强对人才的集聚能力。充分发挥机关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储备作用,加大科研、技术推广和培训力度,对周边地区形成人才辐射作用。要对重要的人才载体单位采取更加优惠和宽松的政策,加大扶持力度,以增强其对人才的吸引能力。

4、要健全机制,深化人才工作改革。大胆改革传统的用工关系、行政工资关系、户籍关系,进一步落实事业单位用人自主权;疏通党政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间的交流培养和轮岗锻炼渠道,推动人才在党政机关、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和社会组织之间有序流动;探索并完善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受益分配的机制,逐步实现分配方式的多元化,建立向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和优秀拔尖人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党政领导干部辞职制度,调整不称职干部制度和从企事业单位选拔优秀人才担任党政机关领导职务制度,构建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满活力的人才管理机制;强化“一盘棋”和“大人才”的工作理念,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在、但求常来的原则,变人才流动为智力流动,鼓励人才通过兼职兼薪、短期服务和技术入股等形式为xxxx发展服务。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