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国际> 正文

宋伟:中日关系如何“破局”(4)

第二,避免“杀敌八百,自损一千”。中日关系已经非常紧密,日本的很多产品也是在中国生产,然后再出口的。我们要避免那种盲目砸日本车、不买日本货的做法,因为我们提倡的是理性爱国。你砸的日本车,那也是中国公民辛辛苦苦用血汗钱买来的,砸的是自己同胞的车。我们不买日本货,但是很多日本货是在中国生产的,如果物美价廉,那为什么不买呢?支持国货是应该的,但是没有必要盲目地抵制日货。我们这么做的话,往往是“杀敌八百,自损一千”。

第三,客观认识到战后日本在中国也做了不少积极的事情。例如对华政府开发援助以及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政府开发援助,就是给中国低息甚至无息的贷款,超过3万亿日元,2007年的时候才停止。利用这些日元贷款,我们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尤其是那些日本老人,以前在中国参加过侵华战争的,以及一些大企业,像三菱,他们都在中国华北很多地方进行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我们可以说它不是完全无私的,因为它担心中国的雾霾、沙尘暴会吹到日本去,但是归根结底这是一件好事。所以有时候跟日本人交流的时候,他们会说我们也还是做了一些好事的。我觉得我们应该知道。而且这才是一个成熟的大国心态,它有错误,有问题,我们要批评,但是有积极的方面,我们也应该坦然地承认。

三、中日关系面临的难题

中日关系在过去几年中的确呈现出一个比较严重的局面。想要短时间内实现中日关系的实质改善,看起来很困难。我用了一句话来做总结,就是说目前中日关系有从“政冷经热”转向“政冷经冷”的趋势,也就是说政治关系冷,经济关系也在趋冷。前者大家知道比较多,但是后者关注不多。假如说中国和日本的经济关系接下来也逐步遇到困难的话,那么中日关系可能就会转向越来越激烈的对抗关系。因为经济关系很大程度上稳定了过去几十年间的中日政治关系。

什么叫“政冷”?“政冷”指的是双方的政治关系非常冷淡,高层互访很少,对待重大的国际和地区问题看法分歧很大,关系紧张。表现在领导人的行为是我跟你握手,但是我不看你,我脸上也没有笑容,这就是政治关系最直接的表现。2014年“APEC会议”习总书记会见安倍晋三的时候,大家觉得这一场面太明显地描绘了现在的中日关系。

在政治关系方面,中日领导人确确实实做出过许多的努力。其中包括2006年10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破冰之旅,2007年温家宝总理访问日本的融冰之旅,以及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访问日本的暖春之旅。但是在接下来的两年中,日本内阁首相更换频繁,对华政策也反复不定。安倍上台以后搞了一个破冰之旅,但是很快就下台了。到了2010年9月份的时候,当时因为日本海上保安厅抓扣中国渔船,造成了撞船事件,导致两国关系急剧恶化,部长级交往暂停。从2010年以后,双方的政治关系就不断恶化。这里有很多具体的事件,我可以给大家介绍一下。

第一,2011年底日本政府决定加入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谈判。这个谈判被广泛认为是美国在东亚地区制衡中国影响力的主要举措之一,中日关系重新陷入低谷。我不知道在座的大家了不了解TPP,TPP是一个高水平的区域内贸易协议,它不仅是一个贸易协议,它还包括投资以及相关的像劳动保护、环境、人权,这些领域都有涉及的一个高水平的贸易协议。中国到现在为止没有加入TPP的谈判。

美国政府为什么要搞TPP?很简单,从1998年到2008年,美国政府基本上没有把重心放在东亚,东亚地区主角是中国。而中国在东亚地区最主要的行动就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09年美国政府改变了政策,重新把东亚地区作为一个重点,就搞了一个TPP。这个TPP很大程度上就是对着中国在东亚地区的经济影响来的。你不是跟东盟搞自由贸易区吗?我就搞一个更高水平的协议。这个协议一旦达成,就会是一个新的紧密的整体,它们与中国的关系就会削弱。简单地说,就是这么一回事。

接下来这两年就摩擦不断,而且很多摩擦可能大家记忆犹新。2012年中国多个城市反日大游行,西安一个日本车的车主被人把颅骨都给打破了;日本购买钓鱼岛;2013年中国划定东海航空识别区;日本决定不加入“亚投行”;2014年“APEC会议”,中国冷淡日本;2015年,日本通过新的《安保法案》。这一些事件都构成了中日关系的摩擦,两国的政治关系进入冰点。2013年中日建交45周年之际,几乎所有的庆祝活动都被取消,各方面交流接近停滞。日本方面对中国的强硬态度也日益升温,不断在中国周边制造麻烦以及形成有可能遏制中国的联盟。例如2013年提出“民主安全菱形”设想,试图拉拢美、澳、印组建“四国集团”,提出向菲律宾、越南赠送巡逻艇、海上巡逻飞机,在东亚峰会上提出南海航行安全的问题。有这么多的摩擦,中日的政治关系肯定是越来越恶化。中国方面,到目前为止,在中日关系中,一是停止交流。二是我们做了一些实际的工作,划定中国东海航空识别区,以及加大对钓鱼岛的常态化巡逻,目的是宣誓中国在这一地区的主权。

责任编辑:王莹校对:张凌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