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进优出战略

优进优出战略

——习近平与“十三五”十四大战略

贸易创造了友谊,贸易创造了和平。这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贸易理念,《左传·闵公二年》就有“务材训农,通商惠工”的说法,郑和远渡重洋是为了贸易而不是为了掠夺和侵略。礼仪之邦的中国人向来有将自己认为最好的东西送给别人或交换给别人的习惯。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思想和五中全会“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的优进优出贸易战略,在理念上一脉相承,这既是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同时又是对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的科学认知,也是对中国发展机遇的有效把控,中国要在优进优出战略指导下实现贸易的华丽转身,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学习中国”今天推出《习近平与“十三五”十四大战略》系列文章之“优进优出战略”篇。

图为:2015年10月2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和英国首相卡梅伦共同出席在伦敦金融城举行的中英工商峰会并致辞。

从“大进大出”转向“优进优出”

“大进大出”是上世纪80年代中国外贸发展的典型特征。我国许多外贸企业从国外进口原材料,在国内完成加工后再向国外销售产品,将生产过程的“两头”都放在国际市场,通过“大进大出”,拓展了贸易市场,积累了一定的财富。这一特征有力支撑了中国贸易30多年高速的增长,造就了今日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但是,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和走同样“大进大出”贸易之路的发展中国家增多,中国的加工贸易从顶峰开始缓慢滑落,以往承接国际生产转移、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贸易模式将逐渐失去了优势。李克强总理在中国装备“走出去”和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座谈会上强调,要推动中国外贸从“大进大出”转向“优进优出”,形成开放型经济新格局。

“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实施优进优出战略,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营造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新优势,提高我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所谓“优进”,就是从我国的长远和根本利益出发,要根据国情有选择地进口紧缺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重要零部件。所谓“优出”,就是不仅要出口高档次、高附加值产品,还要推动产品、技术、服务的“全产业链出口”。

从“大进大出”转向“优进优出”是我国外贸发展提质增效的必然选择,是“十三五”时期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八次会议上指出:“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创新驱动和扩大开放为动力,坚持巩固传统优势,加快培育竞争新优势,保持加工贸易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强产业链分工合作,提升加工贸易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促进沿海地区优化转型,支持内陆沿边地区承接产业梯度转移,有序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深化加工贸易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健全与开放型经济相适应的管理体系,逐步变大进大出为优进优出,推动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

优进优出战略体现了“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新理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优进优出战略是创新发展的新要求。“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发挥出口对增长的促进作用,增强对外投资和扩大出口结合度,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对外经济新优势。实施优进优出战略,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营造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新优势,提高我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优进优出战略也是开放发展的新要求。“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加快对外贸易优化升级,从外贸大国迈向贸易强国。完善对外贸易布局,创新外贸发展模式,加强营销和售后服务网络建设,提高传统优势产品竞争力,巩固出口市场份额,推动外贸向优质优价、优进优出转变,壮大装备制造等新的出口主导产业。发展服务贸易。实行积极的进口政策,向全球扩大市场开放。”

“优进优出”并不是对“大进大出”的否定,而是脱胎换骨的改造。通过“大进大出”,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有了积累,为外贸发展转向“优进优出”奠定了基础;而只有坚持“优进优出”,实现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才有“源头活水”。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