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2)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2)

   二、促进生产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至为关键

《建议》提出,“十三五”时期,要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推动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更好地辐射带动其他地区发展。实施区域发展战略,既要加大国家支持力度,更要加快市场取向改革。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要利用好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机遇,全面对接“一带一路”建设规划,加快推进沿江沿边开发开放,形成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新局面。

根据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过去30多年里,世界贫困人口减少主要归功于中国的崛起。这个成就的取得,充分证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而且也预示着我们的发展道路还蕴藏着巨大潜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结果公平是最终目标。做到这一点固然十分重要,但更具有基本意义的是,要最大限度地创造机会公平,调动各地区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共同创造财富,促进各地区人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在不断提高的过程中趋于一致,最终实现国民收入分布与人口地理分布基本吻合。

发达国家都曾经历过地区差别很大的发展时期,但现在其人口总量分布与高收入群体分布以及骨干企业、著名大学和优质医院的分布总体相符。我国各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资源禀赋差异,不可能聚集同等密度的人口,也不必要追求相似的产业结构,但是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准可以相近。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人口大国,社会主义制度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总之,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根本上要做到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平等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经济体制基本确立以后,生产要素在市场的作用下开始跨区域配置,劳动力在全国范围可以自由流动。但是,由于传统观念和老体制因素的束缚,生产要素的跨区域流动还存在不少限制。一方面,中西部农村转移到东部城市就业的人口,长期不能享受到完全的市民待遇,应当获得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权益大打折扣。另一方面,东部的资本、技术和人才进入中西部也往往会遇到各种障碍。

人口的跨区域转移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最重要前提。根据自然条件和主体功能区规划,一些人口过量承载的中西部省份必然会有一定比例的居民永久性地流动到东部发达地区。目前发达地区在接收外来人口方面还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甚至存在着外来人员最终将返回家乡的预期。如果这种预期成为事实,不仅区域协调发展会落空,而且势必会造成很大的全国性经济社会问题。

中西部地区资源丰富,有条件形成要素流进的洼地。东部的许多企业家和专业人士,包括外资企业和外国专家,还包括一部分中西部外出务工人员,都有到中西部进行投资创业的积极性。对他们来说,法治化的营商环境最具吸引力。要引导东北老工业基地积极发展和培育市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培育内生发展动力。过去,在扶持落后地区发展时,政府办企业、办产业,花费了很多精力和资源,结果大多事与愿违。要认真总结政府代替企业干预市场的教训,下决心破除限制要素自由流动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打破地区封锁和垄断,进一步强化全国统一市场,促进生产力布局优化。

中西部的重庆、成都、西安、武汉、郑州、合肥、贵阳等内陆城市,近年来经济社会都得到较好发展,其原因在于,除了交通、能源、电信等硬设施有了极大改善之外,这些地方的软环境也有了很大改善。要引导各地进一步简政放权,提高行政效能,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健全市场法律制度,依法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营造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