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核心要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丰富发展了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提出并实施了“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等新的战略构想和重大举措,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掀开了新的篇章。

■根据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过去30多年里,世界贫困人口减少主要归功于中国的崛起。这个成就的取得,充分证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而且也预示着我们的发展道路还蕴藏着巨大潜力。

■我国各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资源禀赋差异,不可能聚集同等密度的人口,也不必要追求相似的产业结构,但是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准可以相近。

■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主要依赖于市场机制,这是基础性的决定因素。但是政府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必须发挥好相关的法律、规划、政策等调控工具作用。

■中外历史表明,均衡发展总是相对的,不均衡发展则是绝对的。一个地方发展的各种条件的成熟往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其中究竟哪个因素能够发挥决定性作用并没有固定模式。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指出,要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这是“十三五”时期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几个关键要点。面对新形势,要有新思路、新办法。

 一、地区发展差别呈现持续缩小趋势

由于自然、地理和社会历史等多重原因,我国地区之间经济发展长期存在较大差别。1999年以来,逐步形成了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丰富发展了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提出并实施了“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等新的战略构想和重大举措,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掀开了新的篇章。

2014年联合国宣布,中国首次迈入“高人类发展指数”国家行列。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跨越,其基础原因在于,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区域发展差距逐步缩小。2008年,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增长速度首次全面超过东部。2014年,中、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增幅分别比东部高0.5个和1.1个百分点。2010—2014年,西部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均高于东部,东部与西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率由1.47下降为1.44,农民人均纯收入比率由1.84下降为1.82。中西部地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全部实现九年义务教育,人均预期寿命大幅提升,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5%以上。高速公路超过5000公里的8个省份中,中西部地区有5个。高速和准高速铁路网络同步推进,民航事业加速起飞,电力供应极大改善。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集中居住地区快速发展,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攻坚见到很大成效,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以及陕甘宁等革命老区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其他边疆欠发达地区人民生活水平普遍得到较大改善。

尽管我们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但是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非常突出。一是地区之间发展水平的差距还比较大。不同区域间的人均财政收入、人均占有财富等重要指标继续分化,公共服务还远没有达到均衡水平。当国民经济总体上向创新驱动形态转变时,中西部地区的人才劣势会更为突出。二是未富先老问题在落后地区更早显现。全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面临拐点,劳动年龄人口每年减少两三百万人,可能会削弱经济增长和财富积累的根基。东北等地区人口老龄化日益凸显。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在中西部尤为明显。三是生态环境方面依然面临严峻挑战。我国人均水资源非常短缺,地区分布与人口规模很不匹配,超采地下水现象比较严重。西部生态比较脆弱,产业梯次转移、能源基地建设包括风力发电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四是大宗商品价格长期低迷,尤其不利于中西部地区的资本积累和竞争优势。此外,扶贫攻坚还有不少“硬骨头”。东部地区也存在着较大的地区差别,即使在北京周边也有一个山区贫困带。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