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4)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4)

  四、培育若干带动区域协同发展的增长极

中外历史表明,均衡发展总是相对的,不均衡发展则是绝对的。一个地方发展的各种条件的成熟往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其中究竟哪个因素能够发挥决定性作用并没有固定模式。例如,沿海是最便利经贸活动的,但是发达的瑞士、奥地利处于欧洲大陆中心且多为山地,而芬兰、爱尔兰等沿海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则晚了许多。这些国家的共同之处是,各自都走出了一条不同的发展道路。

随着科技进步、经济市场化和全球化的不断演进,资本和原料紧缺日益缓解,运输成本的比重不断减小,信息的可获得性普遍改善,影响内陆地区发展的传统的不利因素作用越来越小。与此同时,环境污染相对较轻、人口密度相对较低、经济开发程度不高等,进一步增强了中西部和欠发达地区的后发优势,为其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尊重产业集聚自身规律,利用其带动扩散作用,形成各种特色产业区域。从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经验来看,有的城市就是凭借一所或几所大学成为新兴产业集聚区域,比如美国的硅谷、印度的班加罗尔,我国也显现出了这种势头。要依托高等院校、科研基地,发挥好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加强产学研合作,形成若干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创新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依托通商口岸、重要港区等资源,大力发展口岸经济,形成临港产业集聚区。依托风景名胜区、休闲度假区,加快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形成高端产业集聚区。

重点推进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构建连接东中西、贯通南北方的多中心、网络化、开放式的区域开发格局。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进交通一体化,扩大环境容量和生态空间,在天津、河北等地形成一些新的各具特色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基地。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改善长江流域生态环境,高起点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引导产业优化布局和分工协作。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鼓励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城市群,依托东北、山东半岛、长江中游、中原、成渝、海西、长株潭等城市群发展,建设一批重要经济区。

环渤海地区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是中国经济最有潜力的增长极之一。要着力解决地区间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区域内市场分割、产业趋同、无序竞争、重复建设和资源约束日益显现等突出矛盾和问题,协同推进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消除地区间隐形壁垒,抓紧建立统一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推动产业对接合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治,使之成为我国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进一步扩大沿海、沿江、沿边地区的对外开放。支持这些地区在体制创新、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等方面率先突破。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巩固提升沿海经济带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把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沿边国家级口岸、边境城市、边境和跨境经济合作区等重点地区作为我国与周边国家合作的重要平台,推动沿边开放,允许沿边地区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创新跨境经济合作新模式、实现富民兴边新途径。

(作者:山东省人民政府省长)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