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几个问题(2)

关于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几个问题(2)

一、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需要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基本原理、价值取向等,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第一位的理论资源。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某些阶段,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对“继承”的虚无主义态度。在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建构过程中同样存在这样的偏向,对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如何继承、如何创新的思考还欠深入、不够全面。继承什么并在哪些方面着力推动创新,还不是很明确。存在着以否定“过去”作为“创新”必要条件的倾向,存在着用西方政治哲学的范畴、体系来解构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问题。

科学的继承与积极有效的创新是相辅相成的。在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学术研究中,从概念、范畴、体系等多方面,确实需要一定程度的“重建”和“创新”,但在相关学术研究中往往存在把“另起炉灶”、“划清界限”作为创新的问题。应该说,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组成部分,是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原理与当代中国政治生活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这种继承关系是无法割裂的。政治哲学创新的核心是从哲学层面正确回应当代中国政治发展进程中提出的现实问题。如果没有对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科学继承,就很难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创新也就失去了实际意义。

(一)正确对待唯物主义历史观

有学者认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唯物主义历史观是具有世界观方法论意义的部分,是全部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离开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说就失去了基础。(11)也有学者强调,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唯物主义历史观,突出地强调了历史事实性对于价值性的限制,强调了任何价值、任何规范的历史合理性,而非超历史的、永恒的抽象合理性。这也就是将价值性与事实性的统一理解为一个在历史中变化的过程。(12)这个特点,鲜明体现了马克思考察社会历史的独特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社会理论的革命性之所在。总之,就像有学者所强调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依靠对“社会现实”的这一重新发现一它继承并且超越了黑格尔的遗产——才真正成为可能的,而当今政治哲学的任何有意义的新成果都既不可能无视也不可能绕过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一伟大发现。(13)

而有的研究却反对把唯物史观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理论基础。认为政治哲学是规范性理论,而唯物史观是一种典型的认知理论,二者难以相容。也有研究强调,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继承,是对“学术”研究的干扰,主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建构应远离意识形态、避免意识形态的干扰。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研究应该是客观的,要尽量淡化意识形态色彩,不应受任何“主义”的干扰,把唯物史观当作了“官方维护哲学”。

这种脱离唯物主义历史观去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观点,因为不承认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所以人类历史发展就会被认为应该固化于某个历史阶段,而失去发展的契机,这恰恰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应该反对的。如果脱离唯物主义历史观,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就会丧失科学认知和价值判断的哲学基础,既无法面对新的历史实践,又无法在新的历史节点上实现对公正社会制度的呼唤,无法推动实现最终消灭剥削与非正义,只能沦为“辩护哲学”,无法完成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建构,更谈不到创新。只有基于唯物史观的规律性认知,才能正视现实历史阶段,而又不局限于当下的社会历史条件,从而创新性地提出超越性理念,真正发挥政治哲学的价值前瞻作用。

正像有学者所强调的,没有历史唯物主义这一理论基础,当代中国政治价值导向便难以真正确立。如果当代中国政治哲学没有首先解决政治价值问题,而急急忙忙地研究中国的自由、民主、公正等问题,就难免形成新的教条主义——以当代西方的政治价值、政治规范为教条,动不动就诉诸普世价值、普遍正义,从而或为少数“精英”的自说自话,或误国误民,根本无益于中国现实问题的解决。(14)政治价值的核心内涵是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政治解放的任务具有阶段性。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的确立,构成了中国人民政治解放的制度保障,中国人民的政治解放从而取得了历史性的跨越。但政治解放的任务有着长期性、动态性,其核心指向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如果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我们就无法理解新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合理性和政治发展所取得的成就,而人的解放这一最高政治价值也只能沦为空洞的口号。

(二)正确对待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

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基于对现实的反思和批判,在对资本主义统治的合法性提出质疑的同时,为工人阶级的革命运动提供了具有现实性意义的理论,其核心是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如何对待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是能否建立起真正属于这个时代、服务这个时代,并且与这个时代保持一定张力的政治哲学的“试金石”。随着时代的变迁,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发展,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一定程度上淡出了中国的“主流政治话语”体系,也没有成为政治学研究的主要议题。但在讨论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时,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是不能回避的议题。经由阶级动员的历史过程达致政治解放,从而实现人类彻底解放的价值目标,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和政治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这从根本上是对弱势群体权利的关注。这一诉求不单单是道德感慨,更是对私有制经济关系的调整以及对建立公正社会结构的呼唤。

毫无疑问,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鲜明的阶级立场和阶级分析方法及其对人类解放的终极追问,仍然是现当代人类政治生活的基本议题。而当代西方政治哲学却刻意遮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阶级性因素,批判和否认马克思主义由阶级解放达致政治解放、人类解放的阶级分析方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完善和发展,决不能落入西方政治学排斥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的“窠臼”。我们主张从政治哲学层面继承和发展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并非教条主义地肯定阶级分析,更不是意欲引发毫无建设意义的“左”、右之争,搞所谓“以阶级斗争为纲”。基于现实性批判基础上的具有自身严密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的阶级分析方法,对世界资本主义现实及其发展趋势、对当代中国的社会状况,都具有独特的分析视角和启发意义。作为思考和引领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政治哲学,从政治价值的倡导方面,要有阶级分析的观点,才能对社会结构的变迁、社会阶层的新变化,如何促进各阶层间利益协调等问题拥有更丰富更科学的视角,才能从哲学层面更深入地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方向。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