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需要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对现实性的重视不够,对鲜活的政治社会实践缺乏科学的总结提升,合理的批判也并不充分。有学者提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便是从理想性到现实性,即从经典马克思主义致力于理想社会的理想性政治哲学到依据现实生活的现实性政治哲学的转变。(20)只有具有现实指向性的政治哲学,才会与现实的政治生活实践相契合,而理想性的政治哲学更多的是具有批判意义。因此,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应更多地关注现实。
(一)科学把握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理想性
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是历史的产物,是经典作家对时代问题的批判性总结。它包含两个内容:一个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另一个是对未来社会的展望和建设性构想。正如德里达(Jacques Derrida)所说:“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回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无论如何得有某个马克思,得有他的才华,至少得有他的某种精神。”(21)
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理想性集中于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批判。在这个意义上,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理想性与批判性是一致的。改造和超越资本主义历史阶段,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对理想性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继承不是把它作为我们现实政治生活一个理应完全遵照的模式,而是要继承它对现代社会的反思视角和批判精神。
当代社会仍然需要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批判,以便为观察当代社会提供一个冷静的道德主义视角。“我们当初研究正义本身是什么,不正义本身是什么,以及一个绝对正义的人和一个绝对不正义的人是什么样的,那是为了我们可以有一个样板。我们看着这些样板,是为了我们可以按照它们所体现的标准,判断我们的幸福或不幸,以及我们的幸福或不幸的程度。我们的目的并不是要表明这些样板能成为在现实上存在的东西。”(22)理想性的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就是这样的样板,它“仍然是我们时代的哲学:它是不可超越的,因为产生它的情势还没有被超越”(23)。有人认为,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研究应该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叙述,不强求在各个问题上取得价值观的一致,而在叙述上更多的是引导读者思考该问题上各种彼此冲突的论据与证明。”(24)这就抛弃了价值观的引领,建构的是所谓“不偏不倚”的哲学。
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提出的未来社会的价值规范,是人类社会理应追求的美好而崇高的价值目标,但这一规范性目标的实现需要现实条件,因而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当代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尚不足以实现这一规范性目标。现实社会生活有着稳定的社会结构,与未来理想社会还有巨大差距,需要一个能针对现实的规范性理论,为当前我们的社会政治生活和制度建设提供基本的价值理念。
(二)科学理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现实性
“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25)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不是形而上学,而是现实地反映社会实践的要求。我们建构的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既不是古代、近代中国的,也不是西方的,更不是普世的政治哲学。它只属于现时代的中国,是符合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现实基本逻辑的政治哲学。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针对的是具体历史情境中的时代性问题。它并不是要为解决整个人类生存中的困境提供一劳永逸的方案,也并不是要为整个人类社会规划出一个永恒的普遍正义法则。逻辑地把握中国现实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建构的政治哲学才可能对中国问题产生解释力和引领作用。现代社会的诸种弊端给人类带来了生存上的困境、精神上的困惑:为什么自由民主的社会并没有给人类带来真正的自由和平等?为什么发达的工业社会并没有给大多数人带来幸福?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就是要立足中国实际对这样一系列具有时代性意义的问题做出回答。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现实性内涵着“问题意识”。当代中国处于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基本国情,现阶段中国的历史性任务是实现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也面临着巨大的执政风险和执政考验。目前存在着的生产力还不发达、民主政治还不发育、封建遗存仍然存在、公民素养还比较缺乏等问题,都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思考的现实性基础。只有立足于现实的历史方位,我们才能够充分而清醒地认知过去中国与当代中国、世界历史进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创新等关涉中国发展的重要维度,以马克思主义的战略思维和宽广视野,为确立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找准方位。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