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文化产业崛起(2)

“文化+”与文化产业崛起(2)

二、“文化+”的自觉自信

我们正处在“文化+”的时代,“文化+”虽然方兴未艾,却展现出必然的历史大势和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先觉者已经在享受“文化+”的盛宴,迟觉者还需要“惊蛰”般的“文化+”启蒙。能否抓住机遇、乘上“文化+”的“早班”车,需要我们树立敏锐的“文化+”自觉、昂扬的“文化+”自信和落后就无“车”可乘的“文化+”忧患。

“文化+”的自觉,源于人类不自觉的“文化+”,人们其实早就享用着“文化+”的恩惠。中国的“王麻子”剪刀,因为注入了“王麻子”手艺文化而名利双收;中国的瓷器和丝绸,因为注入了“CHINA”而历久弥新并使古老中华誉满全球;二战时美军的野战罐头,兼容自动加热和饭、菜、汤、咖啡、香烟等多重要素,因为充满对士兵温饱和人文的双重关怀而倍受青睐。

“文化+”早已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悄然兴起,并成为其先驱们决胜市场的秘密武器。文化+产业,使产业孕育出新概念,日本的汽车工业早已摒弃“交通工具”的单一理念而注入流线型感官设计、舒适度人文关怀和微空间通讯、办公、娱乐等多重功能,文化汽车成为日本汽车工业的杀手锏,“新概念”汽车正风靡世界;“文化+”使产品极富竞争力,云量的创新、创造和发明使全球进入知识产权时代,创造还是制造,决定着全球经济板块的海拔高度;“文化+”催生广告业在全球市场铺天盖地,使产业和产品的竞争演变成文化的竞争。

“文化+”衍生的文化产业,成为朝阳支柱产业。在国际,目前主要发达国家文化产业产值占GDP的份额分别是:美国31%,日本20%,欧洲国家10%—15%、韩国15%。在国内,文化产业产值占GDP较大比重的是北京和上海,北京2014年为13.1%,上海2013年为11.5%。在宁夏,全省合力打造穆斯林文化产业,2015年上半年完成产值近200亿元,吴忠县成为“买全球、卖全球”的世界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集散地。

“文化+”,承载着经济与政治的双重功能。一方面,“文化+”孕育出的文化产业,成为“互联网+”和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和国内发达地区的支柱产业和核心经济支撑。文化产品作为兼容物质和精神双重价值的商品,作为全球多样的物质文化和不同的精神文化风云际会的媒介,作为人们改造自然也改造自己的工具,作为人类的“精神氧气”和人们的“心灵鸡汤”,凸显出打破民族、国家、肤色、宗教、语言等各种禁锢的世界性的巨大社会需求,繁衍出五光十色的样态和海量的商品,拓展出广阔的市场,展现出巨大的商机和经济能量。阿里巴巴、淘宝网的大行其道,正是因为有全新的文化消费观作支撑。另一方面,“文化+”打造的文化产业,不仅是经济输出和市场占领的比拼平台,也是文化精神和价值观输出和较量的意识形态战场。在文化的餐桌上,人们的消费不仅是物质的满足和身心的愉悦,更是思想灵魂的涤荡。在西方世界,文化产品不仅是其重要的经济产业和国力支撑,更成为他们输出价值观、策动他国“颜色革命”的重要工具。一部美国大片,使人们享受着感官的刺激,同时,也悄无声息地使人们遭受西方价值观的滴灌侵蚀;一部韩剧,不仅占据了中国人夜生活的黄金时段,而且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国人的生活方式和语言习惯。日本制定的《文化产业国家战略》则更加直白地说:“文化产业不仅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利益,更关系到我国的外交利益。”

中国从来不乏文化资源,博大精深的中华经典、精美绝伦的中国手艺、神话般的中国故事、多民族的文化传承、树大根深的文化体量,都是举世不二的文化资源优势;中国从来不乏“文化+”的智慧,粉黛+丝绸、国画+瓷器、泥人张+雕塑、舌尖上的中国+餐饮、中国工艺+装备百货,哪样不是世界争相购买;中国从来不乏“文化+”的实践,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到今天的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智慧、中国特色,那个不是“文化+”的经典。在“文化+”的博弈中,我们需要居安思危,但不必妄自菲薄,只要我们树立“文化+”的自觉,保持“文化+”的定力,“文化+”的时代一定属于中国。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