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建议》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纲领性文件
第三个问题,《建议》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纲领性文件。我们这个文件就是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具体化。所以我们说《建议》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纲领性文件。我这里面做了点区分度。第一,从传统小康到全面建成小康,从传统小康到当代小康。“小康”一词,我想我不多讲,大家都非常清晰,在中国古代,在《诗经》里面关于小康就有论述。在《礼记·礼运》里面提到了“天下为家”和“天下为公”。天下为家就是小康,天下为公就是所谓的大同社会。在儒家学说里面,从“小康”进入“大同”,这是儒家特别强调的,也是特别向往的一个理想制度,但是在封建社会从来没有真正实现过。
近代思想家里,我举一个人为例,这个人大家都非常熟悉,就是康有为。1898年,帮助光绪皇帝变法,失败之后,光绪皇帝被关进了中南海的瀛台,康有为、梁启超跑了。但是康有为的弟弟康广仁没有跑,跟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在菜市口被砍了头。康有为跑了以后,游历了二十几个国家,最后写就了《大同书》。在《大同书》里面他提出来“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由乱世进入小康,由小康进入大同”。但是毛泽东的评论是康有为写的《大同书》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通往“大同”的道路。为什么?没有别的,就一条,阶级的历史局限性。但是毛泽东对康有为的评价确实是蛮高的。毛泽东认为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孙中山代表了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前,我们这代向西方探求真理的新一派人物,这就是康有为的“小康”到“大同”。
随着时代的变迁,小康和小康之家、小康生活的论点越来越成为经济较为宽裕、生活不愁温饱、略有资产、足以供给的代名词。土地改革的时候,我们有一句著名语言叫“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这曾经是无数人的追求。然而因为历史条件限制,小康缺乏现实基础,直到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小康才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1982年,我们提出“小康水平”作为奋斗目标。1982年提出奋斗目标,实际上人均GDP就是800到1000美元。那么你得从当时的角度出发,不要从现在的角度出发。从当时角度出发,1982年我的收入大概一年也就是500多块钱。所以那会儿小平同志讲“小康”的时候,也是从当时的生活状态出发的。
我举个例子,上述事实说明,“小康”是传统社会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下的普通百姓对衣食无忧生活的一种向往,是中国共产党将小康社会确定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既是传统理念与现代发展理念结合起来的典范,又反映出我们党对人民群众生活的关切和关注,同时也注入了新的内容。
第二方面,从解决温饱到总体小康。真正提出小康的是1979年小平在同日本首相大平正芳见面的时候谈到的小康。那会儿因为我们生活整体水平比较低,所以小平提出来是800到1000。1990年解决温饱,2000年800到1000。然后2050年,你们看到了是4000。所以当时是根据当时的状况。现在2050年,2050年我的预测应该是2万,跟这4000之间的距离,别忘了,小平前面800到1000判断是非常之准确。我们做当时衡量的话,2000年我们人均GDP正好在800到900之间。2003年我国人均GDP首次突破了1000美元,但是从2003年到现在我们接近了8000美元,所以后面的变化,12年的变化有多快。
1990年,中共十三届七中全会对小康目标作出新的解释,认为所谓小康水平,是指在温饱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关键是1991年国家统计局和国家计委、财政部、卫生部、教育部等12个部门的研究人员,组成一个课题组,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小康社会的内涵确定了16个基本监测指标和小康临界值。
我们来看看这16个临界值。
(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500元(按照1980年的价格和汇率计算,2500元相当于900美元)。那么我们的目标就是指2000年完成900美元(2500人民币);(2)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00元;(3)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元(那会儿城镇人均是2400,跟农民之间有一半之差。现在差多少?现在比一半还多,现在城镇是19000左右,农村在5000左右,这是2010年的数据,不是现在。);(4)城镇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2平方米;(5)农村钢木结构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5平米;(6)人均蛋白质日摄入量75克(这个咱们也都很少有人注意观察);(7)城市每人拥有铺路面积8平方米;(8)农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85%;(9)恩格尔系数50%左右。
大家知道今天中国的恩格尔系数是多少?我们指的是2000年达到50%,现在是2015年了,15年过去了,我们今天的恩格尔系数在36%,36%就相当于富裕国家的水平,50%还属于小康,到了30%多就是富裕。那美国呢?美国的恩格尔系数绝对30以下。这是高富裕国家的水平。所以我们今天已经进入富裕国家水平。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