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失业未必高通胀(2)

低失业未必高通胀(2)

核心提示:用通胀率替换工资率,如此移花接木理论上站不住,而推出的结论当然也不可信。按菲利普斯曲线的说法,降低失业率的唯一法门是扩大货币供应,承受高通胀。可事实并非如此。事实是,政府手里除了货币政策,还有财政政策可用,而且财政政策对推动就业的作用绝不亚于货币政策。

转谈萨缪尔逊与索洛吧。我对这两位学者的质疑,主要是他们用通胀率替换菲氏的工资率,如此一来,菲氏所探讨的工资率与失业率的关系就变成了通胀率与失业率的关系。对为何要做这种替换,两位学者曾作过解释:第一,价格由成本加利润构成;第二,工资是企业重要成本;第三,价格变动与成本变动的方向一致。

骤眼看,以上替换似乎无可厚非,但在我看来这样做过于武断。不错,工资率上升会推高成本,可成本增加却不一定推动价格上涨,因为最终决定价格的不是成本而是供求。众所周知,按成本加成定价只是厂商的卖价,商品短缺,卖价可以是市价;但若商品过剩,消费者不接受卖价便不是市价。事实上,当今市场过剩是常态,通常情况是需求决定价格而非成本决定价格。

再想多一层,企业的商品价格决定是微观行为,比如商品房的价格,就是由开发商与消费者讨价还价议定。而通胀率不同,它是总量指标,高低要由货币供求定,弗里德曼说通胀始终是货币现象指的就是这意思。换句话讲,只要货币不超量投放,成本不能推动通胀,结构性因素也不能推动通胀,通胀只一个原因,它只能由需求拉动。

由此看,用通胀率替换工资率,如此移花接木理论上站不住,而推出的结论当然也不可信。按菲利普斯曲线的说法,降低失业率的唯一法门是扩大货币供应,承受高通胀。可事实并非如此。事实是,政府手里除了货币政策,还有财政政策可用,而且财政政策对推动就业的作用绝不亚于货币政策。

看中国的经验:近几年中国的财政政策一直积极,货币政策却取守势、保持稳健。其效果有目共睹:今天通胀率(CPI)不到2%,同时就业也大为可观,去年政府希望增加1000万人就业,实际则增加了1322万人。最近有权威数据说,目前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5%,是七年来最低。中国低失业而未高通胀,难道不是对菲利普斯曲线的有力反证么?

责任编辑:赵思齐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