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北京市户籍制度改革的几点认识(3)

对北京市户籍制度改革的几点认识(3)

在改革操作上:开启公平“门”、装上服务“芯”、解开政策“扣”

户籍制度改革,“叠加”非首都功能疏解,“搭载”人口调控预期,在改革操作上,应做到平稳推进。当前,应开启公平“门”、装上服务“芯”、解开政策“扣”。

改进现行落户政策,为积分落户政策开启公平“门”。挤压现行政策年度落户总量,用“数量”优化“结构”、置换“公平”。首先,要在量上做“足”文章。可考虑对现行落户政策进行一次全面系统梳理,进一步压减不合时宜、不尽公平的“开支”,为积分落户腾“足”空间、留“足”配额,但前提是要下“足”功夫。其次,在公平上做“好”文章。若不顾及其他,积分让谁落户都有道理。把握好这一问题,还是应回到户籍制度改革范畴,还原这一政策的公共属性。一定程度上,我国城市现行落户政策是条件落户,而积分强调的是能力落户——现实是总量有限,目标是存量优先,标准是能力为本,要求是公平公正。应该承认,任何一项公共政策的出台,都是多方利益博弈的结果,“公平”至上是公共政策的制度核心。积分落户,社会敏感度高,当然不能例外。

搞好权益统筹对接,为居住证管理装上服务“芯”。居住证制度之所以被定义是公共服务的管理制度,或者是,公共服务为什么需要居住证制度来管理?主要是因为,受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和服务保障能力制约,服务跟不上需求且在有些公共领域已成常态。现阶段,外来人口在京购房、购车和随迁子女就学等方面的服务缺口比较大,已成为公共服务的“结”,应“植”入居住证管理的“芯”。破“结”的务实之策就是,把近些年相关部门探索积累的比较成熟且已被社会认可的管理规范,导入居住证管理体系,并依据连续居住和参加社会保障年限的管理思路,实行梯度配置并逐步实现与其他公共服务统筹对接。统筹对接的要点是,探寻包括积分落户在内的各项管理服务的“最大公约数”,即重点商定连续居住和参加社会保险的“最佳年限数”。

改革域内迁移政策,为城区人口疏解解开政策“扣”。在疏解非首都功能、降低城六区人口密度的战略要求下,北京市户口迁移管理的重点,应实现从严控增量向优化存量转变,改革完善域内户口迁移政策,为推进中心城区人口向外疏解提供政策支撑。一是控增量。限制列入迁出北京单位新调人员落户,控制户籍人口向城六区迁移,严控迁出城六区单位新增人员在单位原集体户口落户,严格积分在城六区落户标准及总量。二是清空量。重点清理城六区特别是东西城“户在人不在”的空量人口,结合不动产登记开展户口登记地址的清理整顿,鼓励棚户区改造转移安置人口户随人走。三是减存量。在政策性保障房配售或商品房购置方面,可以通过减免或降低税费等方式,鼓励城六区常住人口外迁。改革户口迁移政策,优化存量人口空间布局,需要政策发力,更需要保障给力。

户籍制度改革,主要是围绕“人的城镇化”这一命题而展开。常言道,“人往高处走”,如同“水往低处流”一样,是自然规律。北京市是人口聚集增长的“高地”,逆势而动可能一事难成,顺势而为则大有文章。这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基本遵循,也是有序引导人口融入的价值取向。

(作者单位: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人口处)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