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院士评选为啥有争议?(2)

聚焦:院士评选为啥有争议?(2)

当上院士,往往意味着住大房、拿大钱,在科技资源配置上有更大话语权

求学时,张峰有好几位老师是院士。他回忆,老一辈院士平易近人,几十年如一日地教基础课。“当时的院士不比同级的老师多拿钱,房子也不比其他老师住得大。提到院士,我们无不由衷羡慕他们的学术贡献、敬佩他们的为人。”

两院院士为我国科技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改革开放以来,载人航天、载人深潜、探月工程、杂交水稻等一系列重大成就,都凝结着两院院士的汗水和智慧。院士还是国家重大科技决策的咨询建议人,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技术和工程科技问题,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的咨询研究,取得了一大批重要成果,形成了许多政策建议,为国家科学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院士群体对科学发展确实有突出贡献,应该给予一定的奖励,但不该被莫名其妙赋予某些‘特权’”,张峰说,时下,当上院士就意味着住大房、拿大钱。“在单位,院士分房总是最大的,工资也是最高的。近些年许多高校、院所为能招聘院士,开出数十万元、数百万元年薪的不在少数。”

“除了一些物质利益,院士所拥有的学术特权更让人无语。”张峰说,“在每年的项目评审中,院士比其他研究人员往往更容易拿到大额的研究经费。只要有院士牵头,就比较容易争取到数千万元的研究经费。于是一些院士到处忙兼职,有的甚至在五六个单位领工资,为其争抢科研资源和经费。”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介绍说,实际上国家层面给予院士的物质待遇并不多。按照规定,院士人均享受国家规定的院士津贴,为每月1000元(免税);资深院士每人每年享有1万元的津贴,免予征收个人所得税。但是,院士所在单位常常会发放院士津贴,金额少则每月千把元,多则上万元。一些科研单位与高校引进院士时,动辄给予上百万元的补贴、房子和上千万元的科研经费支持。

北京某高校的教授齐斌认为,与物质、学术利益过度挂钩,导致院士成为“炙手可热”的“稀缺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院士增选中的暗箱操作。

不过,齐斌表示,院士身上附着太多的利益、极个别院士甚至结成利益小圈子,这种现象也不能完全归咎于院士。“很多时候是院士背后所在单位、机构的利益催生的。我身边的院士朋友并没想过要去获取什么个人‘特权’——许多是被单位架上去的,有时候也身不由己。”

“现在一些单位为了拿科学基金、扩大社会影响力、招到更好的生源,往往都打着院士的旗号。”张峰说。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