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狗对大狗无礼(2)

小狗对大狗无礼(2)

——谈世界的可知性

庄子下面是怎么回答的,姑且打住。仅就这段对话不难看出,惠施的说法,是唯心主义的,是不可知主义、神秘主义的。按照他的观点,不是鱼,便根本不能知道鱼的快乐。那么以此类推,不是猴子,就不能知道猴子的高兴;不是物,也就不能知道物的性能了。如此一来,这大千世界上岂不是没有一样东西可以知道的了?

所谓不可知论,就是认为除了感觉或现象之外,世界本身是无法认识的,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否认实践的社会作用,是一种否认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不可知论”一词,是英国生物学家T·H·赫胥黎在1869年提出的,其鼻祖是18世纪英国哲学家休谟。这一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断言人的认识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发展规律,除了“知觉或印象和观念”以外,再也没有任何别的东西。至于这些知觉是由什么引起的,在人的知觉之外,还有没有什么物质实体或精神实体,这些都是根本不可能知道的,这显然与惠子的观点如出一辙。

说起休谟,我们不难记起一则关于“美”的对论。

罗丹说:“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这一观点是辩证唯物的,肯定了美是一种无处不在的客观存在。

而休谟却说:“美从来就不是物质的客观属性,根本就没有客观标准。”这一观点是唯心的,把美视为了纯粹是人的一种主观感受。按照他的观点,我们在剧场观看演出,如醉如痴,甚至情不自禁、鼓掌叫好,不是源自于艺术家、歌唱家们的精湛技艺和辛勤劳动,而是源自于个人的欣赏。舞台上的表演使你入神,你不是在欣赏艺术家的表演,只不过是在欣赏自己的感觉罢了。

休谟作为近代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不可知论哲学体系的创始人,在哲学的发展上起过重要的作用,被历史学家们称为“彻底的怀疑主义”者,但其理论观点是唯心主义的,他关于“美”的解释是荒谬的。因为道理很简单,倘若换上一个眼睛失明、耳朵失聪的人,即使给他在剧场安排一个最好的位置,他也不会感觉到任何享受。那么,这些优美的歌声、动人的舞姿,是不是就因此而不存在了呢?回答当然是否定的。

庄惠濠梁之争,庄子之所以胜出,是因为他承认世界是可以认知的,符合了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是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认识每前进一步,就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说,承认人能够获得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承认客观真理,也就承认了世界的可知性。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由于种种客观局限,人类对事物乃至整个世界的完全的、无条件的、最终的正确认识,即所谓终极真理,从严格意义上说是不存在的,每一真理都是具体的、相对的,唯物辩证法不承认任何真理是最终的、不能再发展的。但是世界可知论,也不排除人对事物和世界的终极认识有无限接近的可能性,人的每一次真理性认识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前进。因此,也就不否定人类最终能够获得最大限度的绝对真理性认识的意义。例如,1781年以前,科学家曾经普遍认为太阳系的范围以土星为界,土星之外,再不可能发现其他行星了。所以,从1750年到1769年之间,尽管有好几位天文学家观察到另一个行星达12次之多,但始终未加注意。1781年,赫歇尔认为天王星是行星,才把人们认为土星之外不可能再有行星的观念打破了。再例如,“九天揽月”、“五洋捉鳖”,在过去很长时间里曾经是抽象的可能性,而现在随着人类航天、潜海技术的发展,今天已经成为了现实。这些无疑表明了一个哲理,世界是具有可知性的。

诚然,在物种繁多复杂、气象变化万千的茫茫宇宙里,我们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同尚未被认知的事物相比,只不过是沧海一粟。摆在我们面前的未被认识、未被解开的奥谜,浩如烟海。但我们应当坚信,人的认知能力也是无限的。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过去没有认识的,现在有可能认识;现在没有认识的,将来有可能认识。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而没有不可知的事物。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探索未知的历史。人类社会的种种发展和进步,也正是在不断认识和掌握未知中实现的。

责任编辑:潘攀校对:马中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