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住”问题 立查彻改
2015年11月下旬,外界普遍关注到,最高检在一天之内对外通报了9起检察人员违法案件和12起检察人员违纪案件。一个月后的12月底,最高检又对7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案件予以通报。
“这些年来,最高检按照中央要求,持续深入开展教育活动,特别是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检察机关作风明显改进、人民满意度和司法公信力持续提高。但必须清醒看到,检察机关包括我们最高检机关的队伍,也不是没有问题。一打盹,什么问题都会发生。”针对“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中发现的问题,曹建明检察长在公开场合直接指出,毫不避讳。
不怕揭丑,不怕亮短,用“显微镜”一点点查问题,用“放大镜”一步步看“危害”,最高检机关的“问题清单”逐步清晰:
——有的不注重理论学习,不注重调查研究,不注重提高能力,不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有的抓工作热衷于造声势,喜欢做领导和大家看得见的工作,部署工作蜻蜓点水,急功近利,不愿意抓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
——有的对中央和最高检党组的重要部署照本宣科、断章取义,不注重结合自身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
——有的报喜不报忧,讲成绩多、讲问题少;
……
权力意味着责任,责任就是担当。问题找得越具体,目标才能更清晰。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持续向问题“叫板”,使专题教育的过程成为校正不严不实问题的过程。这已然成为最高检全体党员干部的共识。
据最高检机关党委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在开展专题教育过程中,最高检机关注重查摆问题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把开展专题研讨与自2014年12月在全国检察机关开展的规范司法行为专项整治工作紧密结合,先后以“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如何深入推进规范司法行为专项整治工作,健全完善保证严格规范文明司法制度机制”为主题进行两次集中学习研讨,紧紧围绕司法作风简单粗暴、对待群众态度生硬、执行办案规范和纪律规定不严格、不能切实保障当事人和律师诉讼权利、弄虚作假、违规办案等突出问题,对司法行为失范、司法作风失正的现象全面排查,对近两年来办理的案件逐案排查,查实找准检察工作中存在的“不严不实”问题,有的放矢积极整改。
对148起司法不规范案件挂牌督办,对33件不规范司法典型案例、11起检察人员违纪违法案件向社会公开通报……这一串数字,彰显着最高检在规范司法行为、改进司法作风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效,也引导党员干部自觉把专题教育激发出来的热情转化为推进检察事业改革发展的实际行动。
贯彻落实中央统一部署,最高检各厅级单位党组织积极行动,结合思想和工作实际,采取多种方式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学习讨论。
2015年8月31日晚,话剧《故园》在首都剧院上演。侦查监督厅党支部全体党员干部以观看该剧为契机,过了一次别有意义的党日活动。观演结束后,党员们纷纷表示,一定要牢记历史,不忘过去,模范践行“三严三实”,在忠诚干净担当上聚焦用力,进一步提高政治业务素质和履职能力,努力提升侦查监督工作的法治化、现代化水平。据了解,侦监厅党支部多次召开支委会,主动查摆自身及全厅存在的十个方面的“不严不实”问题。一个例子可生动说明成效:该厅一位处级干部在中秋节前收到某事务所快递送来的礼品卡后,主动向支部报告,并按照规定及时退回。
反贪总局一局先后两次召开党总支专题学习讨论会,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学习研讨;民事行政检察厅党支部组织召开了全厅党员座谈会,民行厅厅长、党支部书记郑新俭同与会党员一道分享了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学习心得;办公厅采取个人自学、分处室讨论方式,围绕“严以律己”主题积极开展学习研讨活动……
有的党员同志坦言,过去在与案件当事人、律师接触时,严于律己这根弦绷得比较紧,但是在平常与朋友、同学、老乡相处时,认为与案件和工作无关,有些放松自我要求和警惕心理,以后在这方面也要加以自律。
有的党员同志提出,党员干部不仅要在大是大非面前把握住自己,更要在每一件小事上严格要求自己,因为随着信息传媒的发展,党员干部一些很小的失误也可能造成很坏的影响。
常言道,党内生活的火炉,也需常烧常旺,方能真正锤炼党性、提高觉悟。显然,通过“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而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党内的“炉火”,正在最高检机关内越烧越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