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经济> 正文

王小广:2023年是中国现代化的重大拐点(7)

三、 怎样应对挑战

第三个就是讲讲怎么应对。我想先讲一讲2015年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里的思路。首先就是不再搞过去那样一些强刺激性政策,不要轻易地出台强刺激性政策,因为后劲太大了,就是再也不能采取像2009年那样的政策——为了稳增长而稳增长,就不惜任何代价。现在,我要稳定增长,我要的这个速度,是不带来严重后遗症的速度,而且是越高越好。但是,强刺激政策带来很多后遗症,包括房地产泡沫、结构失衡、大量的产能过剩、金融风险等。虽然可以带来快速的经济增长,但是后患无穷,成本太高,代价太大,所以坚决要在发展理念上做创新。

本届政府一上任就提出了没有水分、有质量、有就业、有收入、有生态环保的增长,我们把它概括为有质量的中高速增长。我们追求的是这样的,跟我们刚才讲的新常态一样,但是最终的目标是实现两个“中高”。所以新一届政府,特别是2015年两会的总理报告里面概括为“三个双”(双目标、双结合、双引擎)的思路。

第一个,双目标——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双中高”靠什么?实际上就是三中全会的两句话,即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一靠市场,二靠政府。中国现在要保持中高速,实现中高端,就要发挥市场的作用,这是第一位的。市场不是传统的市场,不是拼资源的市场,我们的资源也不是原来那个资源。过去劳动力很便宜,农民工在农田里做农活,多了去了。进城只要比农业的收入高一点,他都接受,但文化素质普遍不是很高,有的还是文盲,很多人也就是识字,初中毕业,后来慢慢有高中毕业打工的。那今天我们的人力资本不一样,我们每年有700万的大学毕业生,三年下来就是2000多万,十年下来是7000多万,这个人力资本升级了。

1998年,朱镕基总理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时扩大了招生,现在的招生数量平均是全国高中毕业生的60%多。我是1981年上的大学,那时候是3%,现在是60%,北京市更高,达到70%、80%。但是这个人力资本现在是浪费的,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就业难。所以,要利用资源,利用市场的质量创造增长。新一届政府提出来叫“双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际上是利用新的人力资本。我们的人力资本结构已经发生变化了,不再是农民工,现在是大学生了。大学生来搞我们的工业,来搞我们的服务业,来创业,和农民工当年是不一样的,所以需要我们从资源的角度思考怎么利用。因此,新一届政府特别推崇、鼓励“双创”,为“双创”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简政放权,包括商事制度改革,工商登记制度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2015年所有的非行政许可全部取消,这也是空前的。所有的非行政许可,在中国可能上千项,到处都是。这是第一个引擎,也是市场的引擎、创新的引擎。动员高质量的大规模的人力资本,这是我们升级发展的一个关键点,所以叫市场的引擎。

第二个是政府怎么发挥作用。政府不能讲,我交给市场,你干吧,我什么也不管,乱了我就给它收回来。过去是这样,现在不是这样。现在“放”是第一位的,但还要“管”,最后还要“扶”。所以2015年5月12日国务院召开了一个简政放权两年的总结会议,关于怎么去深化,提出了“放”“管”“扶”三结合。我们过去改革开放说简政放权,给国企放权,放了以后就不管了,出了问题就收回来。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现在为了避免这个错误,放的同时就开始管,还要搞好服务,这思路是不一样的。“管”“扶”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公共产品的供给和服务。我们的很多民生方面,比如教育、医疗、生态环保等的公共产品是短缺的。“十七大”提出五大民生,新一届政府又补充生态环保,认为环境保护是第六大民生。这六大民生可是我们的“短腿“,所以要补短板。政府要出力,不要靠市场。当然也可以动用社会力量,也可以动用个人的力量,但更主要的责任在政府。所以政府要加强公共服务,增加公共产品的供给。这是双引擎。一个是市场的手,一个是政府的手;一个是看得见的手,一个是看不见的手。过去是旧的,现在换成新引擎、双引擎——政府和市场。动力一个来自于市场,一个来自于政府,所以政策也要正确。我刚才给大家讲,新常态的一个含义,包括政策新常态,那就是这个意思,政策通过六大战略来实现。这个内容很丰富,包括宏观管理的创新,这个大家知道,就是区间调控加上定向调控,然后试试六大战略怎么去调结构,我认为这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思路。由于时间关系,我就给大家讲一个框架。

第二块就是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大家都比较清楚,包括我们的宏观调控,包括我们调结构,也是要靠改革来配合,没有改革,这盘棋就走不活。所以改革统领、贯穿于各项工作中,包括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各项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是改革优先。通过改革释放红利,只有改革才能够促进我们的产业转型、结构升级,所以这就是改革的作用。也就是说邓小平启动了最早的一步改革,重点领域、经济领域要做得多一些。现在的全面深化改革是第二次大改革。所以我认为,改革优先、改革统领这个思想,就是通过改革释放新一轮的制度红利,来抵消过去人口红利的消失和传统的产业优势的减弱。这是政策的第二要点。

第三块就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一种宽松的宏观环境。反腐也好,市场秩序的整顿也好,甚至包括房地产调整,我认为都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大家对新一届政府有归属感,我们的政策有凝聚力,要提高大家对政府的信任。所以我觉得,改革的意义和反腐的意义,包括整顿市场的意义,都是为了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增加老百姓对政府的信任度,这是我们这些年做得最好的。

那么,我们具体来讲一讲中国怎么去避免我刚才说的那些问题。我刚才讲了三大问题、两大危机,这些都在制约中国经济发展潜力的发挥。我们不是有回旋余地嘛,我们不是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嘛,那么,我们对于潜力的障碍必须有破解之招。这次《五问中国经济》一文里面就讲了“三个结合”的思想,网上有人评价,叫三结合理论。三结合理论就是近期和长期相结合、发展与改革相结合、国内和国际相结合。我们这里是讲长期和短期、调结构和稳增长、促改革和调结构之间的结合,我概括为六大战略。

第一个是扩大需求。刚才讲需求不足,那么扩大需求怎么解决?第一,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释放农民工市民化的需求;第二,扩大消费占比。这次政府工作报告里面提出六大消费热点,其中特别强调信息消费、休闲旅游消费、健康消费,还有教育文化消费,一共有六大消费热点。创造宽松的消费结构,这是解决需求问题。但是我刚才跟大家讲,新型城镇化进展缓慢,还没有真正把这些政策落到实处。这是第一个方面,扩大需求,解决需求不足的问题。

第二个提高产业竞争力。我想靠两条,第一个是大力促进服务业的发展。新一届政府现在非常重视服务业,过去我们的贸易统计收益里都没有服务贸易,现在服务贸易单独统计出来了,服务方面也太多样了。制造业要靠服务,现在“互联网+”,既有制造业也有服务。商业新业态,商业模式创新,这都跟服务业是相关的。我们的制造业要提高自己创新能力,要有自己的品牌,自己的核心技术。我们现在有些领域还是有进展的,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觉得总体上还有很大的差距。

现在不是讲中国制造2025吗,也就是到了十年以后,要实现中国制造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前段时间我也查了一下规划文本,就是要形成一批有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这样的公司,美国有一百多家,日本有几十家,中国也有几十家。所以中国制造2025指的是什么?通俗的说,就是中国的制造业要赶上德国和日本的水平。这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过去叫“赶英超美”。现在制造业水平比较高的就是德国和日本,科技水平最高的是美国,制造业也是最高级,2045年或者2035年要追赶美国。那现在能不能通过十年时间,先赶上日本和德国?我认为不那么容易。我们的汽车行业就做得很差,本来是非常好的条件,这么大的市场,全球第一大市场,但是2000万辆的汽车销售量、生产量却培养不出一个半个国际汽车企业出来,全部都是给跨国公司打工,这是很成问题的。

第三个是发展两个区域。这实际上是讲区域的平衡。一个是新区域战略,包括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它是解决区域经济发展的大问题。长江经济带是中东西形成一体化,京津冀一体化说白了就是解决环保问题,解决公共设施的互联互通,甚至要解决城市病。我觉得新一届政府大概就是解决这三类问题。

责任编辑:田甜校对:刘玉婧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