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一般信念”:信笃不惧行之不力

“铁一般信念”:信笃不惧行之不力

原题:变革路上论“铁一般信念”

信念是行动的基础。高度自觉的行动,离不开“铁一般信念”。“铁一般信念”是推动历史进步、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在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中,反复强调信仰、信念问题。信仰是基础,信念是动力。“铁一般信念”,这五个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振聋发聩,充分彰显了共产党人干事创业的澎湃激情和伟大自觉。

在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壮丽征程中,能不能做到信念如铁,集中体现着一种文化的精神品质,更深刻影响着一种文化的前途命运。回望中华民族的历史,正是因为我们的文化品格当中始终具备了一种信念如磐的精神基因,才涌现出一大批为国家民族命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民族脊梁,才铸就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特别是近百年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党我军创造了一部历经磨难和考验的奋斗史,更谱写了一部闪耀信念之光的精神诗篇。这样的历史脚步,让“铁一般信念”鲜明地标志在共产党人的称谓里,为中华民族这一宝贵精神品格不断注入了新的内涵。

“铁一般信念”须在苦难中浇铸、在烈火中锤炼。当前,在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尤其需要更加强调“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精神,把“铁一般信念”化作攻坚克难的坚韧不拔、开拓创新的胆识魄力、追求打赢制胜的热切渴望,为推进改革强军战略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精神支撑。

信念如铁,方可忠贞不渝、百折不挠;信念如铁,方可排除万难、走向胜利。

——编者 

信念如磐,意志如钢,是一支强大军队存立于世的血性基因和文化符号,是在风云际会、风雷激荡中挺立的不屈脊梁,是在追求胜利、保卫和平中汇聚的强大能量。亘古以来,莫不如此。

信念的力量来源于文化的涵养和培育,存续于对文化传统的深刻汲取,积蓄于对文化力量的不懈追求,和对文化精神最彻底、最自觉、最坚定的弘扬。打赢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这场攻坚战,离不开坚实自信的信念支撑和深厚自觉的文化引领。

(一)

铁一般信念,深深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

有位哲人说,历史中有属于未来的东西。找到了,思想就永恒;传承下来了,发展就永恒。

习主席指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我们的民族魂,活跃着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基因。”“我们要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教化人、培育人的作用,塑造中国心、民族魂,助推中国梦、强军梦的实现。”

人民军队自创立的那一天起,就以铁一般的信念、钢一般的意志闻名于世,创造了战争史上的众多奇迹,书写了改革发展的华美篇章,赢得了世界的尊重。这种铁一般的信念,深深扎根于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和传统文化之中,底蕴深厚而极具风骨,长期积淀而砥砺成钢,赓续传承且不断光大。

中华民族屡受挫折、历经磨难,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历史上唯一文明不曾中断的伟大民族,其重要原因就在于有着坚忍不拔、愈挫弥坚的文化传统,并由此凝结而成铁一般的民族信念。这种信念强固着民族脊梁,铸就着国家筋骨,延续着薪火相承的文化血脉,成为中华文化特有的秉性和鲜明的性格。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有大量篇章对于铸就铁一般信念作出了精彩的诠释;在饱经沧桑的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无数仁人志士用实际行动对铁一般信念作出了最好的注解,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激励感召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军人。

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神话与传说,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与自然作斗争时,所表现出来的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强大信念,并由此成为中华文明千百年来不断发展进步的共同精神谱系及信念坐标。

司马迁曾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敢犯颜色,以达主义,不顾其身。”就是说要通过最大的努力达到自己的主张、理想。他自己遭受宫刑后忍辱负重,坚持完成编撰《史记》,正表现出了中华儿女在与困厄苦痛作斗争时,“不顾其身”、不坠青云之志的坚贞信念。

战争年代里,面对刀光剑影、血雨腥风,面对虎狼强敌、艰难凶险,面对民族危亡、国将不国,无数巾帼须眉,面对旗帜,举着拳头,抱着金瓯为补、破釜沉舟、舍身成仁的坚定信念,使自己获得了巨大的精神力量,昂然投入到残酷的斗争中,坦然面对流血与死亡。屈原热情讴歌“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的死难将士,英勇不屈的坚定信念和血战到底的战斗意志跃然纸上、传唱千年,至今读来仍令人血脉贲张、心灵震撼。此外,从“何日请缨提锐族,一鞭直渡清河洛”的激情豪迈,到“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的深切期许,从“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铮铮誓言,到“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热血壮志,无不彰显着中华优秀儿女与强敌作斗争时表现出来的视死如归、舍生取义的抵抗精神和战斗意志。

商鞅不顾旧贵族的强烈反对,严格法治制裁两位太子傅,甘冒风险、克服重重阻力实现变法图强,奠定了大秦帝国的基业。戊戌义士谭嗣同在给其老师欧阳中鹄的信中写道:“平时互助劝勉者,全在‘杀身灭族’四字,岂临小小利害而变其初心乎?”谭嗣同最后不避死难,引颈就戮,愿为变法做流血第一人,是为信念而死,为精神而死。纵观历史,在谋求变革图强的过程中,中华儿女同样表现出敢涉险滩、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和必胜信念。

信念的伟大在于,不管遭受再多磨难,也能傲然屹立于群山之巅;信念的力量在于,不管面对何种强敌,也能决然胜利于逆境险境;信念的魅力在于,不管面临再多挑战,也能慨然实现变革图强。信念是一种精神,精神可以变物质,甚至可以发挥出超物质的力量,如川泄洪,势不可挡。信念也是一种文化,涵养着人心和事业,如山在野,高山仰止。信念既成,就不是一个人的事,甚至不是一代人的事,会形成一个群体、一个民族乃至全社会秉持和传承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最终汇聚为磅礴力量。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历经血火硝烟、艰难困苦的洗礼,逐步积淀成为一种信念因子,熔铸成为一种文化底色。为了民族的延续发展,为了国家的兴盛强大,无数英雄儿女用生命铸就的信念之花,带着血色的光芒,盛开为一丛丛亮丽的风景,震古烁今,代代传承。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