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土司遗风对恩施干部作风的影响
恩施土司制度随“改土归流”成为历史虽已200多年,但其对恩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影响依旧存在,尤其在政治文化领域、干部作风上影响更甚。
(一)思想观念上,“土皇帝”意识浓厚
部分领导干部特别是少数一把手脑海中还存留着“土皇帝、山大王”意识,表现在:换届选举时不择手段搞贿选甚至明争暗斗搞人身攻击,恶化了干群关系,带坏了社会风气;决策时习惯于打着“自治”的旗号,以个人想法代替组织职位意见,随意出台土政策为自己的“皇亲国戚”谋取利益,甚至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敷衍上级,如其他领导有不同意见他还以“维护中央权威”套用为维护“一把手”权威;执行政策时为我所用打折扣、搞变通,还有冠冕堂皇的理由“这里是民族地区”可以搞特殊;管理团队时喜欢独断专行、颐指气使,乐当甩手掌柜,不愿亲力亲为。下属有了过错时居高临下当众指责,不顾下属人格尊严,致使上下级关系紧张;待遇上心浮气躁,刻意追求政治待遇和物质享受,跑官要官现象依然存在;有的领导干部对民族自治政策有曲解,认为自治就是特殊,认为当领导就要有诸如人事支配权、重大事项拍板权、利益分配权等,公车私用、公款消费是理所应当,否则就没人愿意当领导。凡此种种都是典型的据地称雄、独霸一方的“土皇帝”作派,是“土司遗风、山寨意识”的表现。
(二)行为作风上,敷衍得过怕担责
少数党员领导干部,对中央、省委、州委作风高压规定的认识有偏差,没有站在治党治国的高度来对待,把过去的不正常当成常态,将现在回归本源的规范管理视作苛严,认为管得太死,负面清单多,一票否决多,领导干部自由裁量的空间太小,致使大家有等待观望、抵触情绪,不愿积极主动创新作为,于是出现了分管安全怕出事,分管机关嫌琐碎,害怕网络批评,生怕自己“躺枪”,所以一些领导干部甘当“维持会长”,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甚至还有极个别的干部还做着和尚不撞钟的梦,不愿接受新的挑战,怕追责就宁愿不担责;对高压反腐声称很难做到不越底线、不踩红线,抱怨为官不易,官员弱势;绩效工资规范、纪律要求严格,不管在什么单位都捞不到油水后,一些领导干部争相请求到大家常规认为的矛盾纠葛少、社会关注度低的“清闲”岗位工作;还有部分州直单位领导干部不愿当“一把手”,有的干部还戏称幸亏没当“一把手”。这就是省委第一巡视组组长王树华指出的宗旨意识淡化,担当精神缺乏的表现。
(三)任用选拔上,干部看法多
选人用人时存在重视组织人事部门、经济工作部门、忽视其他部门干部,重视大部门、忽视小单位干部,重视领导身边干部、忽视边远基层干部、民族干部现象。有的职能较弱部门的干部多年没有调过岗、挪过窝,没有新鲜感,没有积极性,不愿干事,所以敷衍了事。还有少数干部存在带“病”提拔、边腐边升的现象,干部看法多。
(四)奖惩机制上,机械呆板缺生机
由于工资、津补贴、奖励性福利等都从财政直达个人账户,只要没出原则性问题,个人的工资也不能随便扣,单位不能自设奖惩机制,有钱不能随便发,导致同一个单位的干部劳逸不均,但待遇一样。听话的、能干事的,经常加班而又不能多劳多得,自己心情不畅,别人也不领情。“庸、懒、散”的干部待遇不少一分还不感激谁;干部进出渠道不畅,新鲜血液补充少,干部老化严重,队伍活力不够、动力不足。好多乡镇只有领导班子成员还年轻一点,但平均年龄也都在40岁左右。少数单位班子成员内部互不买账,各拉小团体,不团结也没有得到及时调整,下属左右为难,不好开展工作,也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