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新供给” 抓准“牛鼻子”

创造“新供给” 抓准“牛鼻子”

——聚焦全国地方两会经济热点话题

“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被写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新需求从哪里来?新供给又如何创造?

梳理近期各地公布的政府工作报告及各地“十三五”发展目标,立足于经济新常态的大逻辑,各地在“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现代服务业”等新型产业的战略矩阵下,深耕细作,蓄势发力,积极寻求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型升级。

紧盯R&D:

北京研发投入强度稳居全国之首

从BP机、大哥大到如今日新月异的智能手机,以技术创新带来的新供给,成为引领消费升级的重要动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要通过创新驱动,提供有效供给。

2016年各地两会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聚焦到“创新”之上。

以北京为例,2014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与GDP的比值)为5.95%,位居全国之首,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9个百分点。而未来五年,北京R&D经费投入强度将达6%左右,继续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再看经济大省江苏——2014年,江苏省R&D经费支出达1652.8亿元,位居全国之首。

浙江、广东等省也明确了创新投入等具体指标——浙江省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力争全年研发经费支出超过1100亿元、教育培训等人力资本投资超过2100亿元、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获得的创业风险等投资超过1000亿元。

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则提出“建设广东国家大科学中心”“实施重点实验室倍增计划”。“十二五”期间,广东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已从1.76%提高到2.5%,技术自给率从65%上升至71%。

从全国情况看,2014年R&D经费总量已超过1.3万亿元。中国已先后超过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大国。从R&D经费投入强度看,2014年中国为2.05%,尽管与发达国家3%~4%的水平相比虽然还有差距,但呈逐年提高的态势。

深挖“潜力”:

京沪粤闽渝强力推进现代服务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经历了“排浪式”的变化,消费升级给文化、旅游、医疗、教育等服务产品提供了广阔需求。相形之下,现代服务业的供给还远远不够。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尤其是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尤为关键。

2015年,北京第三产业增加值18302亿元,占GDP比重达到79.68%;上海的第三产业占比达到67.8%,第三产业对于上海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94.9%。但相比发达国家,中国还有不小的差距。纽约、伦敦和东京的第三产业比重已分别达到91.4%(2012),91.1%(2011),86%(2012)。

下一步,各地把现代服务业发展摆在更为重要的位置。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