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如何在多元环境中决策

政府如何在多元环境中决策

——对2015年政府应对互联网“专车”决策进程的反思

2015年新年伊始,因互联网“专车”在城市乘客市场中扩张,压缩了出租汽车公司和驾驶员的空间,引起了他们的不满,不少地区出现罢运,甚至发生暴力事件,把交通运输部门推到了互联网风口的强劲之处。要形成一个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需要进一步认识互联网时代的决策模式。

复杂多变的决策环境

利益格局多元化呼唤新的决策模式。本来,传统的出租汽车行业已经触及社会公众、顾客、驾驶员、企业等诸多利益主体,《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的制定,充分考虑了这些群体并努力在他们之间寻求平衡。《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公布征求意见稿后,利益相关者更加多元化,使本来就已经非常复杂的利益格局更加复杂。从国家发展来说,深化出租汽车行业改革,应当实现三重目标。首先是效率,达到出租汽车管理制度的预期目标,优化城市交通服务体系,便民利民。其次是公平,使出租汽车驾驶员、公司、乘客在实现各自利益的基础上达到公共利益最大化——城市交通运输服务体系更加优化、交通资源更加有效利用、城市居民出行更加满意。再次是持续发展,行业平稳有序运行,居民出行需求得到更好满足,道路资源与交通资源和谐发展。问题若是发生在37年前,协调利益格局就不会像目前这样复杂,那时的利益格局相对简单。可是当利益格局复杂、社会诉求多元以后,未来的发展如何就变得不够明确。解决好这个问题,必须把更多的决策交给社会去博弈,交给社会组织去负责。政府更多的是建立一个博弈的公平公正环境,而不是自己亲力亲为。

互联网时代的企业变化速度决定了决策须快速适应。从媒体上看,2015年针对出租汽车行业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的调研至今已经11个月有余,交通运输部门一直在马不停蹄地征求各界对《指导意见》的意见。各界意见不一,难以统一认识,根本原因是出租汽车行业的复杂性。这11个月期间,形势正在发生一系列的新变化,表现在:一是打车软件在一些城市得到居民的欢迎和支持,社会舆论朝着有利于互联网“专车”的方向发展,原有的社会氛围正在发生变化。二是原来坚如磐石的出租车行业也因为互联网的冲击在发生松动。在这样的背景下,交通运输部门又思考与出租汽关联的互联网“专车”规范化管理问题。一个问题分成两个方面进行管理,就需要顶层设计,全盘统筹,势必增加决策的难度。互联网时代,消费者消息灵通,选择空间大,消费需求苛刻,加上企业之间竞争激烈,就要求企业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信息和便利。在这点上,互联网“专车”确实比传统的出租车有优势,也是深得乘客欢迎和喜爱的原因。加上互联网“专车”拥有自己的一支由创意精英组成的团队,能够及时回应消费者的需求,并及时对乘客的不满或诉求做出回馈,互联网“专车”自然能够胜出,独占鳌头。面对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和市场环境,需要作出的决策不止一个,要不断适应新环境新形势和新挑战,不断做出决策。实现这样的目标,就需要改革现有的决策模式。在互联网领域,一个文件管10年现在不可行,恐怕将来更不可行。

大数据决策挑战现有的经验决策模式。互联网时代最具有革命性的一项发展是消费者、企业方方面面的供给与需求几乎都可以量化,数据成为决策的主要依据。像“优步”“嘀嘀”等打车平台可以通过匿名手机信号等方式,来实时获取消费者的数据,在时间和空间上开展深入分析,作为决策依据,打车平台基本是按照这样的模式进行适时决策的。但目前政府决策部门做到这样还存在一定难度。这个时代少了数据,就没法决策,尤其涉及以数据为基础的互联网“专车”,没有精确的数据,决策就难上加难。在近一年里的各种讨论中,由于不主导数据,决策部门就主导不了讨论,而且,参加讨论的出租汽车公司、驾驶员、专家也不掌握完全的数据,基本还是凭经验和直觉做出判断,这

是目前决策难的症结之一。必须看到,当前互联网“专车”方面的信息过多和信息不准确的现象并存,这也是为什么人们一直在争论,且喋喋不休的另外一个原因。相关部门必须建立一个为自己决策服务的,目的在于寻求更好决策方法的超级大数据系统。得数据者得天下,大数据分析革命是数据决策的基础。在互联网“专车”决策问题上,政府相关部门应尽快补课。

要达成什么样的“共识”

各种开诚布公的表达就是一种认同和支持。近一年来,交通运输部门进行的大量调研工作和宣传工作,旨在寻求一种共识。各级交通部门召开了数不胜数的座谈会,参加的人员不仅来自政府相关部门,还包括出租汽车公司管理人员、驾驶员、消费者、学者等,应有尽有。座谈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各种意见针锋相对、尽情表达。各级交通部门,以及学术机构,包括在北京大学等地举办的各种研讨会把各个利益相关者放在一个开放的环境里讨论,大家阐述自己的观点,甚至可以互相驳斥,这本身就表明了大家对政策制定部门开展这项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如果大家不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不对政策制定部门的文件草案表明自己的不同态度,而只是“表里不如一”的点头称是,这样其实是最危险的,因为,一出会议室之外,大家会把自己的表态抛在脑后,各行其是。要达成共识,意见分歧不可少,也不足为奇。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