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三地法院执行联动实现“同城效应”;环境污染案件由某一法院集中办理;同案不同判问题不复存在……这些或在不久后成为现实。
2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最高法研究室主任颜茂昆就意见的主要内容和特点进行了解读。
及时妥善处理各类案件
在三地定位中,北京是科技创新中心,着重创新发展;天津是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着重开放发展;河北是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着重绿色发展。三地功能定位不同,三地法院及其审理的案件类型差别也很大,意见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颜茂昆指出,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这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意见也重点围绕五大发展理念展开:在服务和保障创新发展方面,人民法院要依法惩罚侵犯知识产权犯罪,进一步加大对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力度,依法审理涉及专利、商标和著作权等知识产权案件,保护创新成果,推动科技创新;
在服务和保障绿色发展方面,人民法院要依法惩罚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犯罪,依法审理环境资源类民商事案件和行政案件,大力推进环境公益诉讼,推动京津冀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低碳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依法审理海洋环境污染案件,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在服务和保障开放发展方面,人民法院要依法审理海事海商案件,促进京津冀地区对外开放、自贸区建设,推动海运、物流、仓储等行业发展;
在服务和保障共享发展方面,人民法院要依法审理民间借贷、互联网金融等区域金融案件,保护金融债权和消费者权益,促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加大对涉民生案件的执行力度,推进实现共享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个核心任务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包括疏解一般性产业特别是高消耗产业,疏解区域性物流基地、区域性专业市场等部分第三产业,疏解部分教育、医疗、培训机构等社会公共服务功能,疏解部分行政性、事业性服务机构和企业总部。
颜茂昆说,意见根据功能疏解、产业升级转移等要求,作出了具体的规定:依法惩罚阻挠破坏承接非首都功能重大项目建设的犯罪,确保重大建设项目的顺利开展;及时审理因部分企业搬迁和区域性物流基地、区域性专业市场外迁引发的租赁合同、补偿安置、劳动争议纠纷;依法审理因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引发的企业重组、破产、强制清算、股东权益纠纷等案件;围绕疏解公共服务功能,妥善审理京津冀公共服务领域的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案件。
据了解,当前,在京津冀已经出现了与协同发展有关的案件,这些案件如果得不到及时、妥善的处理,必然会影响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进程。
为此,意见以审判执行为重点,以9个条文对人民法院审理各类刑事案件、民商事案件、行政案件、执行案件等作了具体规定。如依法惩罚京津冀地区破坏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金融安全、生态保护的各种犯罪;依法审理各类民商事案件、知识产权案件、海事海商案件;依法审理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工商、税务、城建、交通、环保、劳动保障等各类行政案件;依法执行涉及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重点项目和重点工程案件,积极开展涉金融执行积案的清理,增强执行案件办理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等。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