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谬误(2)

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谬误(2)

摘要:新近出现的“历史虚无主义的新变种”主张,所有历史观都带有终结论色彩,要么终结在现在,要么终结在未来。在它看来,马克思的历史观把想象中的未来共产主义当作历史的终结点,否定资本主义社会、封建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历史,从而陷入了“历史虚无主义”。

二、用所谓“温情”的改良消解革命的正当性

在看待历史发展的动力方面,历史虚无主义者无视阶级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无视革命产生的必然性,把它看作一种情绪化产物,认为如果耐心等待统治者“温情”的改良,社会便会向好的方向发展。比如,有人认为,“革命只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李泽厚、刘再复:《告别革命——回望二十世纪中国》,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5年版,第70页),会扰乱社会秩序,付出沉重代价。“革命其实是一种情绪化的东西,革命时总是以为靠一股气,一股劲就可以解决问题”,“革命就容易使人发疯发狂,丧失理性”(同上,第79、68页)。革命是不必要的,也是可以避免的,只要大家意识到它的破坏性,耐心改良,便可避免革命带来的弊端。“革命可说是一种能量消耗,而改良则是一种能量积累”(同上,第71页)。那么,改良的希望在哪里呢?在那些明智的幡然醒悟的统治者身上。

不仅如此,历史虚无主义者还把革命看作是因嫉妒贪婪而引发的产物,是对统治阶级这一精英集团的不公。以土地革命为例,这一观点认为,同样是人,别人能做到家大业大成为地主,而你贫民却无立锥之地,不正说明人家能干,而你能力不行吗?为什么要剥夺人家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土地?

那么,怎么看待这些观点呢?革命到底是怎样发生的呢?它的出现是出于历史的误会,或者人为的煽动吗?从根本上讲,革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从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看,革命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用暴力打碎陈旧的政治上层建筑,即打碎那种由于同新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而到一定的时候就要瓦解的上层建筑。”(《列宁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11页)

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中,生产力较为活跃,生产关系则较为稳定,二者之间经常会发生冲突,需要解决。而每一次解决,都会引起社会利益格局不同程度的调整,因此,往往会引发广泛关注,尤其是统治阶级的关注。特定时期的生产关系,即“那些使一定的生产力能够得到利用的条件,是社会的一定阶级实行统治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70页),与统治阶级利益休戚相关,对它的任何一点变动,都会引发统治阶级的不安。如果说,在特定时期,他们还能容忍或发起一些不从根本上触动生产关系的改良的话,那么,那些从根本上改变生产关系的变革,则是不可能得到其默许或者支持的。它会采取一切手段来保卫它。此时,唯有那些在这一生产关系下无法生存下去的广大的被统治者,用革命的力量才能打碎它,实现社会的根本变革,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促使社会向前发展。革命的发生是社会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的桎梏这一现象并非人为造成的“错误”,也不是统治阶级一旦觉察到便可以去彻底改正的“错误”;而被统治阶级发起的革命,也不是出于历史的误会,更非出于人性的卑劣。革命是社会基本矛盾以及由它所引起的各种社会矛盾极端尖锐化的产物,是解决这些矛盾、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手段。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才说“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在中国近现代史上,革命还是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即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前提。

革命的发生有其必然性,尽管在具体的革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从整个历史发展的趋势看,革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正能量,是起积极作用的。不应该用所谓“温情”的改良,去否定革命或贬低革命者。

责任编辑:李琨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