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高科技不能替代地缘政治
有人认为高科技可以改变或消除地理的政治功能,尤其是其中的国防功能,比如飞机、高铁等拉近了传统距离。
但我们必须看清楚,运输工具变革的这种作用是有限的:在和平时期,运品数量和时间没有严格限制,现代运输工具发挥着相当大的作用;但在战时,情况就不同了。
战争时期的装备运输不仅有明确的时间要求,而且牵涉的不是几个人、几十个人,而是数十万人的成建制部队和武器装备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运输的问题,成建制装备如果跟不上,前线任务就不能完成。
在战争中,高科技有先发“点火”的作用,但对“火势”燃烧的方向却无能为力。“火势”即人心。赢得人心需要战略、政策设计等,而落实战略、政策的前提是大部队对所占地区的控制。军队控制需要物资支援,在有限时间内完成大规模的装备物资运输,是一个仅凭高科技解决不了且绕不过去的地缘政治问题。
美军武器技术含量很高,但往往是赢了战役却输了战争。攻打阿富汗和伊拉克,很快燃起战火,初看似赢,继而就因资源跟不上而无法持续。
美国人过度地依赖高科技,但在阿富汗作战,一辆坦克不如一头毛驴,毛驴可以行动自如,但坦克不行。高科技无法按照人的意志大规模地改变地理环境。一场战争赢在装备,而且是极大规模的装备跟进——而这些仅靠飞机、高铁等交通工具是不行的。
毛泽东说:“什么叫政权?什么叫力量?没有别的,只有军队。”历史的常态表明,如果没有成建制的大部队跟进,地区形势是无法控制的。
即使实现了大规模的装备远程投送,不同地形对军队战斗力也有不同的影响。
真正的战争、最有决定意义的战争,像淮海战役、平津战役那样的成建制的大兵团作战,集团的大兵团所释放出的合力要大于处于分散状态的力的总和。
恩格斯在《资本论》中也指出:“一个骑兵连的进攻力量或一个步兵团的抵抗力量,与单个骑兵分散展开的进攻力量的总和或单个步兵分散展开的抵抗力量的总和有本质的差别。”这就是集合力。
中国只有中原和东北平原才适合于这种集团作战力的形成——因而逐鹿中原成了历代割据一方的枭雄们的最高理想。控制中原就拥有了形成集团军队战斗力的地理条件,同样也就有了坐拥天下的条件。
但是这种集团战斗合力也有克星,那就是占中国面积2/3的山地。多山地形像一把把竖起的钢刀,使进入其中的成建制部队合力一一分解。
由此,可以解释蒋介石的欧式军队于20世纪30年代在湘赣山区被毛泽东率领的红军打败的原因。成建制的大部队在山地无法形成有效的战斗力,游击战在此却可大显身手,神出鬼没的游击战士可将强大对手在山地消耗得精疲力竭并最终将其一一消灭。
如果说山地是游击战的乐园,那么平原则是大部队运动战的理想天地。从山地出去的游击作战力量如不能迅速学会大部队集团作战,那么也会被拥有强大正规部队的一方所吞没。自古兵家都要逐鹿中原,而在中原的赢家多是运用集团战斗力的行家。
即使是同样的地理环境,由于国家版图的样式不同,其中的交通及其国防功能也是大相径庭。多瑙河是影响欧洲地区的重要河流,与中国长江比较,它被一个个主权国家分成了不同的河段,几乎完全失去了国防功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