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会治理的三大立足点(2)

网络社会治理的三大立足点(2)

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软性的网络道德风尚

网络社会的日益发展,既冲击着传统的人类文明的内核,也使一种新的文明样式——网络文明日益显现。作为引领文明前进方向的价值观则面临着保守与激进、主流与多元、正面与消极的多样碰撞与激烈冲突,从而使道德失范现象急剧增加。诸如黄色信息泛滥、抄袭剽窃严重、个人隐私被随意侵犯、利用新媒体如微博微信等传播谣言等现象是屡见不鲜,受现实社会一些错误价值观念的影响,网络社会任意妄为的风气也日益严重。核心价值观的缺失和不健全,必然造成网络社会公德调节作用的弱化及失灵,个体道德行为和倾向出现某种程度的失控,从而进一步加剧网络社会的混乱和无序。伴随人类对网络空间的深入探索和网络资源的深度利用,网络社会虚拟性和隐蔽性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凸显,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异质性和矛盾性也与日俱增,网络社会正日益成为诱发道德危机和甚至实施犯罪的场域,适用于现实社会的法律制度和法治模式等硬性规范也不能完全有效地应用于网络社会秩序的建构和维系,这就要求在网络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软性的网络道德风尚,以弥补刚性的法治手段在网络社会治理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伦理、社会伦理和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对社会治理起着重要的方向指引和道德支撑的作用。面对网络社会复杂的社会关系、高度碎片化的价值取向以及过度虚拟化的行为方式,如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网络社会的价值遵循和伦理规矩,关系着网络社会治理的未来。笔者认为,应坚持以教化来推动、以环境来影响、以制度来保障的思维方式,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一,注重教化。教化,就是教育引导和感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融入网络社会,成为治理网络道德失范的助推器,就要立足于教化。网络社会的价值观教育,应充分利用移动互联、大数据技术、云课堂等,包括QQ、微博、微信等网络技术和网络工具,旗帜鲜明地进行宣传教育,并借助现实的案例和生活中榜样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其二,培育环境。环境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形成软性的道德风尚,具有潜移默化影响和监督制约作用。网络社会是由多种多样“微弱联系”或“虚拟关系”形成的社会,其运行呈现出“数字化”、“虚拟性”和“离散式”特点,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要顺应网络社会的特点,打破传统思维和方式,以形成适应网络社会环境的道德风尚。其三,制度建构。相对于现实社会,网络社会的强匿名性、低成本性等大大降低了网民的自律性,导致违背网络道德的事件频繁发生。因此,要使网络社会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伦理文化,使无形的道德成为一种风气和习惯,必然要求制度建构,例如奖惩制度、舆论监督制度、责任落实制度等,通过制度的力量来持续稳定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总的来说,治理网络社会的多种道德失范现象,法治手段是基本前提,德治方式则是重要补充,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统率网络社会道德建设,形成软性的网络道德风尚,才能打造一个理想的网络道德社会。

责任编辑:李丹华校对:于川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