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信息时代下,中国已经形成了规模巨大、构成复杂、形态多元的网络社会,这对于传统公共治理秩序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和挑战。网络社会的有效治理问题已经成为当今公共管理领域的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然而,当前对网络社会的有效治理的研究还较少,无论从理论角度,还是从实践的方法角度都远未形成有效的治理体系。造成这一困境的关键在于网络社会治理的关键难点重点问题还不明晰,因此,使得在实践中面临着诸多两难的困境。本文梳理和提出了网络社会治理的若干关键理论问题,并对其解决的思路给予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网络社会治理的基本策略。
【关 键 词】网络社会/社会治理/理论
毋庸置疑,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深入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的网络社会。仅以网民数量来计,截止2012年12月根据中国互联网中心统计,中国网民数量已经达到5.64亿人,并且这一数量依然在快速增长(月均增长约500万)。
网络社会的发展是中国社会进入到信息化社会的自然结果,同时也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成果。然而,网络社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极大的积极推动影响,如促进经济发展,促进创新,降低信息沟通成本,促进政府效率,有利于政府透明和监督,加强官民互动等;另一方面,网络社会的发展也对传统的治理体系产生了极大的冲击,这集中体现在网络社会由于其具有超越地域性、隐蔽性、复杂性等特点,使得在公共舆论、社会动员、社会组织、社会意识、隐私安全等方面对传统的公共治理秩序产生了极大的冲击。这集中使得传统的治理模式在迅猛发展的网络社会面前暴露其局限性;因此,亟待建立较为系统有效的网络社会公共治理体系。
在这种情况下,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然而,当前无论从研究角度还是从实践角度,对于网络社会治理体系的研究和探索还远远不够系统。其中的因素很多,然而最为重要的因素是对于网络社会治理的一些重大问题还未理清,还远未形成共识。因此,要系统的建立面向当前和未来的有效的网络社会治理体系,需要对一些最基本的网络社会的核心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梳理,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上形成网络社会的治理思路和基本策略,进而形成完整的网络社会治理体系。
一、网络社会对传统社会治理的冲击
网络社会对传统社会的冲击是全方位的,但其核心集中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一)经济、社会多元化导致的监管困难
网络社会首先改变的是社会中经济运行和社会组织的基本方式,越来越多的经济和社会活动由传统方式迁移为网络方式,改变了人们基本的生产生活的方式。比如从经济活动的改变包括异地办公,虚拟企业,远程生产,电子交易,虚拟货币等等。而从社会行为角度,网络社会通过高度的跨时空性使得人们的社会交际行为能够不受地域和时间限制跨地域即时地进行。此外,经济与社会活动的网络化还增加了经济交易与社会交际的隐秘性。这就使得对传统的经济、社会行为的监管产生了极大的困难[1]。
(二)经济、社会系统脆弱性加剧乃至国家安全更易受到侵害
在网络社会加速和便利了经济与社会的活动与交流后,同样,通过网络维系的经济与社会活动变得对网络高度依赖和更加脆弱。在网络上,拥有技术优势的一方更容易对处于技术劣势的网络和其中的个体产生攻击。在此基础上,由于各种经济、社会以及科技、军事等关乎国家安全的活动也高度依赖于网络,也因此变得更加脆弱[2-3]。
(三)侵犯个人权利的网络犯罪与网络暴力行为频发
由于网络社会中个人在参与和使用网络的同时,个人的信息和行为也同时暴露在网络之中,这使得个人权利极易受到损害,这种损害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个人的信息往往极易泄露,从而产生经济和其他的损失,侵害了个人的财产权等;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泄露和发布所导致的侵害隐私权、名誉权等针对个人的网络暴力行为也频频产生。
(四)政治意识不受控制的涌动和民意的制造
在经济、社会活动之外,网络社会的特点是创造了公共的政治空间,并且在中国的特殊的国情下,网络社会的政治性更加明显。政治性很强的网络社会中,由于信息快速的传播和交流速度与表达的加快,使得各种政治思潮在网络上涌动和碰撞[4-5]。并且由于信息不对称、网民交流的跨时间空间性,以及网络身份的匿名性和便于复制性,使得可以以低成本和在短时间内通过扭曲信息和聚集关注的方式制造民意。
(五)社会权力转移,原有社会和相应的政治结构打破
在网络公共空间构建的同时,原有的正常的社会政治结构也不得不让渡一部分权力于网络结构。典型的特征就是社会权力的转移[6],社会权力由原先的少数社会精英逐渐让渡为匿名的大众群体。与此同时,原先层级的社会结构被非层级的混沌形态的网络社会逐渐吸收和消融。整体社会呈现出更加复杂和非固定结构的特征。
(六)社会动员能力转移,群体性事件频发
社会权力的转移、原先社会结构的打破和网络本身具有的便捷性与隐秘性使得原先政府单一具有的社会动员能力被分散和转移,从而导致动员和组织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变得更加容易。尽管群体性事件的爆发有着社会中的实际治理问题有着高度的联系和更深的现实根源,然而,越来越多的群体性事件的爆发与网络环境下群体性事件更加易于组织和与隐蔽性也高度相关[7]。
(七)对政府的监督和不信任被放大
尽管对政府的监督是公民本身具有的权利并且透明政府的建设也是政府自身的努力方向。然而必须承认的一个事实是网络社会的突然兴起极大地增加了网民对政府的诉求和监督,使得政府不得不分担大量的精力去面对大量的网络质疑[8-9]。与此同时,由于政府突然被暴露在网络面前所产生的不适应,以及网络独特的信息放大和扭曲加之各种利益群体对网络信息的扭曲,使得政府面对的不信任被无限制的放大。政府面对越来越强大的负面压力。
(八)治理策略和治理体系的缺失
面对当前的多种网络社会产生的挑战时,当前最大的压力是现有对网络社会的治理策略以及相应的治理体系特别是法律法规体系均严重缺乏。准确地说,面对网络社会的快速发展,当前公共管理的实践者和研究者还未从突然暴露于强光灯下的震惊和眩晕状态走出。在一些重要的理论和手段方面准备不足,实践上也缺乏探索,整体处于束手无策的地步。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