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从“光杆司令”到首席专家 40余年扎根农村麦地
被称为“农民学校”的西北农学院坐落在关中平原一个被称为“农业科技城”的小镇上,这里培养了一大批小麦育种的前辈,有开创小麦育种先河、培育出“碧蚂1号”品种、受到毛泽东主席亲切接见的赵洪璋院士,有育成“小偃6号”、推广超亿亩、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李振声院士等等,他们促成了新中国成立后黄淮麦区前六次小麦品种更新换代的其中四代。
王辉是土生土长的陕西杨凌娃,从小出生在杨凌区,上学在杨凌区,工作又在杨凌区,杨凌区成了他实现小麦育种事业的梦想地,并且一干就是四十多年。
从事科研教学工作四十多年来,王辉从没经费、没设备、没人手,只有两亩学生试验田的“光杆司令”,到作为陕西省小麦育种首席专家,拥有千万亩生产田,这都是拼了命干出来的。面对其中的困苦,王辉总是淡淡地说:“育种工作就是这样嘛。”
与助手交谈小麦杂交。图片来源:陕西文明网
按照常规,选育一个品种也得8年,正是王辉脚踏实地的坚守,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1991年,他育出了第一个小麦品种“西农84G6”,2015年育出了第一个小麦国审品种,这为他继续拓展良种事业版图做好了铺垫。
育出一个好品种本来就很难,立足于杨凌这样的一个小地方,如何把一个好品种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更是难上加难。对此王辉深有感触地说,“为了介绍自己的麦种,我挤汽车赶火车,西走宝鸡,东北渭南,横贯八百里秦川,找过县政府农业局、种子站、种子公司,回复都是‘不合作,不接受’。”对此,王辉没有放弃。
2004年,大学推广新模式的出台,让王辉看到了小麦育种真正的春天——走出关中,走出陕西,挺进中原,覆盖黄淮,在小麦主产区发挥应有的作用。他的小麦品种也一跃而成为河南省第三大小麦种植品种,实际种植面积累计已超过四千万亩,覆盖陕西关中、河南、皖北、苏北、鲁西南等黄淮麦区,王辉的小麦育种事业新版图一步步成为现实。
在记者采访中,王辉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他来自农村,是农民的儿子,从事小麦育种,最终让农民吃到好吃的面粉,让全国农民得实惠。他的坚守让“一粒种子改变一个世界,一个品种可以造福一个民族”的育种梦成为了现实。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