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相怀: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为啥学、学什么、怎么学?(2)

黄相怀: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为啥学、学什么、怎么学?(2)

摘要: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党员合格,党的组织才坚强有力。十八大以来,全国上下各行业、各地区、各系统,坚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进一步强化了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和大局观念,深化了对涉及党和国家事业一系列重大理论、实践问题和工作部署的认识。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全党开展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那么,如何进一步把握习总书记讲话的精髓要义?如何将其精神实质贯彻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

(二)习近平总书记是一个家教非常好的人

关于这一点,有两个非常重要的信息跟大家分享。

第一个,2002年5月,习仲勋同志逝世,经中央批准,新华社发布了习仲勋同志的生平,其中就有这样的评价:“习仲勋同志,一生胸怀坦荡,光明磊落,公道正派,顾全大局……他办事严谨,宽厚待人,实事求是,严于律己,为政清廉,生活简朴,对家属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要求严格。”这个评价非常实事求是,准确严谨地概括了习仲勋同志的家风。在这样一个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孩子,一定是一个家教非常好的人。习仲勋在最后的日子里多次对他的儿女们说:“我没给你们留下什么财富,但给你们留了个好名声。”好名声里面包含着好家风、好作风、好政风。

第二个,2013年10月18日,《人民日报》刊登了齐心同志(习总书记的母亲)的一篇文章,叫《忆仲勋》。这篇文章里面写到:“2001年10月15日,家人为仲勋举办88岁寿宴,习家三代人及亲朋好友欢聚一堂为他祝寿。这是习家人难得的一次大团聚,惟独缺席的是时任福建省省长的近平。作为一省之长,他公务繁忙,实在难以脱身,于是抱愧给父亲写了一封拜寿信。”这封信是怎么写的呢?“他深情地写道:‘自我呱呱落地以来,已随父母相伴四十八年,对父母的认知也和对父母的感情一样,久而弥深’,‘从父亲这里继承和吸取的高尚品质很多’。”关于家风,习近平总书记写道:“父亲的节俭几近苛刻。家教的严格,也是众所周知的。我们从小就是在父亲的这种教育下,养成勤俭持家习惯的。这是一个堪称楷模的老布尔什维克和共产党人的家风。这样的好家风应世代相传”。在齐心同志的这篇回忆性文章里,我们可以窥见总书记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中。

好政风离不开好家风,好作风也离不开好家风。许多领导干部出事情,跟他从小没有生活在一个好的家庭里有关系,跟他教育和引导自己的子女、亲属不严格有关系。习近平同志生活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在性格方面、在理想信念方面、在为人处事方面、在服务人民方面,继承了习仲勋同志许多优良品质。这是他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

(三)习近平总书记是一个从基层一步一步干起来的人

习总书记是唯一一个从基层村支部书记一步一步走到党的总书记位置上的人,不敢说绝后,但一定空前。这样的总书记有什么特点?我觉得,有两点。

习近平同志曾经坦诚地说,在他的一生中,对他帮助最大的有两个群体,“一是革命老前辈,一是我那陕北的老乡们”。大家想一想,革命老前辈在什么时候对习近平总书记帮助最大、影响最深?应该是他17岁离开北京之前。17岁之前,由于家庭的关系,他能够很方便地接触到一大帮革命老前辈,我们的开国元勋们。那么,革命老前辈对他影响最大的,应该是为官用权、理想信念。革命老前辈都是从战火里浴血拼杀出来的,他们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对为官用权的理解,不同于一般人,这也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另一个群体是陕北的老乡们。习近平回忆在陕北的经历时指出,我的成长、进步应该说起始于陕北的七八年间。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自信心,坚信自己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也能做成事。也就是说,当时在陕北特别困苦的情况下,都能够做成事,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够克服呢?习近平总书记在17岁前,在理想、信念和对政治的感悟上,已经有十分厚重的收获。这段经历其实也是来自基层的,经过困难条件下的淬火和锻炼,才能升华成为终身受用的东西。而这种淬火和锻炼,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陕北那段时间的经历。陕北的那段时间培养了习近平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的作风,给了他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谊和深刻洞察。

所以,一个从基层成长起来的领导人,一个对基层有着深厚感情和洞察的领导人,这样的领导干部为什么好?习近平反复强调,干部有了丰富的基层经历,就能更好地树立群众观点,知道国情,知道人民需要什么。这样就不会飘、不会虚、不会空、不会假,而是实事求是、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为官用权、修身做人、服务人民。这是我们把握总书记为人的一个重要特点。

(四)习近平总书记是一个一心想考出好成绩的人

习近平同志就任党的总书记后不久,到河北西柏坡调研。西柏坡是什么地方?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这里是我们党在执掌全国政权前夕党中央的所在地。

习近平在西柏坡调研时指出:“当年党中央离开西柏坡时,毛泽东同志说是‘进京赶考’。60多年过去了,我们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富起来了,但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应该说,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对于党来说,“赶考”这项任务远未结束,我们永远在“赶考”的路上,我们要不断经受历史和人民的考验、考试。

面对这项任务,我们应当怎样做?习近平指出,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合格的答卷怎么交?必须奋发有为,必须克服艰难困苦,必须去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值得我们注意的有两点。一是习近平总书记是历史感特别强的人。他非常喜爱历史,非常注重阅读历史,注重从历史里面汲取教训。那么,历史感非常强的人有哪些特点呢?一个历史感非常强的人,就会很注重、很重视、很在意自己将在历史上留下什么。习近平也曾说过“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二是习近平总书记是群众感很强的人。什么叫群众感很强?就是非常喜欢和人民群众在一起、非常愿意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

因此,一个历史感很强的人,很重视自己在历史上留下什么东西;一个群众感很强的人,很重视群众怎样评价自己。这也就使得他必然要努力地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习总书记之所以特别强调倡导领导干部要多读历史,就是因为学历史,不仅可以从历史里学到很多执政的智慧和经验、治理的经验和教训,同时也能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历史感,更加重视自己在历史上会留下什么。强调要扭转作风,反对高高在上的当官做老爷的习气,鼓励、提倡、要求领导干部下基层和人民群众在一起,就是要增强领导干部的群众感,让他们在心理、在自我感觉上,真正重视群众对自己的评价。

同时,对于历史感很强、群众感很强的人来说,不会是庸政、懒政、怠政的人,也不会成为老百姓特别讨厌的人。

责任编辑:刘玉婧校对:田甜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