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社会> 正文

陈剑:遏制“摊大饼” 转变城市发展模式(4)

二、北京城市人口的变迁  

北京城市的快速扩张,一定会涉及人口问题。城市和人口的快速扩张,与城市“摊大饼”式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是其最重要的发展要素。 

(一)建国以来北京人口的增长变化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更名为北京,按当时行政区划常住人口只有203万(按照现今行政区划范围统计,常住人口420万)。新中国成立后,北京作为首都,各项经济社会建设事业蓬勃发展,人口结构都发生较大变化。1952年,北京常住人口达到248万(按照现今行政区划范围统计,常住人口489万),1957年北京出现建国以来第一次人口生育高峰,到当年年底,北京常住人口达到401万(按照现今的行政区划范围统计,常住人口633万)。此后北京人口迅猛增长,主要原因:一是1958年3月至10月,北京进行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行政区域调整,辖区面积由1948年的707平方公里增加到1958年的16807.8平方公里,扩大近23倍,同时划入北京的人口有281万。在此期间,很多地区划入北京,如延庆,过去属于河北张家口,现在属于北京,同时当地人口也划入进来。二是“大跃进”导致全国大招工,产生对劳动力的虚假需求,使北京人口净迁入71万,形成建国以来第一次规模宏大的人口迁移流,并且主要是“离乡奔城”,到北京来发展。1960年北京常住人口达到739万,比1957年增加338万。在这一时期,导致北京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是行政区划调整和大量劳动力涌入。 

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北京人口增长迅猛。1961年北京城镇化率为60%,1965年城镇化率58%。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上山下乡”运动进一步强化,大量城里人被迁出,北京城镇化率进一步下降,从1966年的56%下降到1976年的54%,当时中国普遍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到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只有17.9%。由此可见,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后期,中国整体的城市化水平不升反降。改革开放以后,北京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快车道。1977年北京常住人口860万,1994年达到1125万。这一阶段中,北京人口增长主要来自户籍人口增量。1995年北京常住人口1251万,2000年是1363万。从1977年至2000年的这二十年间,北京常住人口增加了400多万,发展非常迅猛。 

从21世纪初到2010年,北京人口进入快速膨胀期。在此期间,由于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极大提升了北京城市的整体形象,使大量人口涌入北京。2000年我国进行了第五次人口普查,2010年进行了第六次人口普查,这十年间,北京城市人口进入膨胀增长期。2010年北京常住人口1961万,比2000年增长604万,年均增长3.8%。同时,外来人口在常住人口中的比重也急剧上升,由2000年的18.9%提高到2010年的35.9%。在这一时期里,北京人口增长过快,因此,在2011年至2015年间我国加大人口调控力度,严控人口规模。虽然人口规模仍处在增长状态,但人口增量、增速呈现“双下降”态势。特别是2015年,可以说是常住人口增量最低的一年。过去十年间,北京常住人口年均增长60万,而2015年比2014年增长18.9万,增量减少17.9万。同时,2014年北京常住人口增长1.7%,2015年增长0.9%,增速也有了大幅度下降。2015年北京常住人口2170万,其中户籍人口1345万,外来常住人口占到1/3以上。由此可见,北京常住人口中一部分为具有北京户口的居民,另外一部分为户籍不在北京,且在京居住半年以上的务工经商人员,他们在常住人口中占有很大比重。 

综上,1949年北京常住人口420万,到1953年突破500万,到1986年突破1000万。从1953年到1986年,用了33年时间,北京常住人口总量进入第二个五百万。2005年,北京常住人口达到1538万。从1986年到2005年,用了19年时间,北京常住人口总量突破了1500万。到2011年,北京常住人口达到2018万。从2005年到2011年,仅用6年时间,北京常住人口总量突破2000万大关。可见,北京人口在这一时期增长之迅猛。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求,严控北京人口规模。1980年,面对紧迫的人口形势,中共中央书记处要求“今后北京人口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一千万”,但未能拽住北京人口增长的脚步。2005年1月12日,国务院原则通过《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这部《规划》写的非常好,绝大部分内容都可圈可点,很有长远的战略眼光,但在严控北京人口规模方面还需进一步探讨。《规划》中提出“2020年,北京市总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但是,到2009年北京人口规模就突破了这一目标。 

(二)北京常住人口分布情况 

从各功能区分布看 

2015年北京常住人口密度为1323人/平方公里。2014年人口分布数据分析显示,在北京四大功能区,即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的人口分布中,常住人口密度从首都功能核心区开始向外围逐渐降低。首都功能核心区包括东城区和西城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包括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和石景山区,这两个功能区都称为中心城区,也是人口密度较大的城区。特别是西城区,常住人口密度最高,为25767人/平方公里,而延庆区属于生态涵养发展区,其人口密度最低,只有158人/平方公里。首都功能核心区人口密度为23953人/平方公里,是生态涵养发展区的109.9倍,可见,北京人口多集中在首都功能核心区,即西城区和东城区,生态涵养发展区人口较少,人口分布不均匀。 

从各环线分布看 

2014年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14年北京市常住人口2151万,常住外来人口818万。其中,二环内常住人口148万,占全市人口总量的6.9%,常住外来人口40万;二环至三环常住人口257万,占全市人口总量的11.9%,常住外来人口77万;三环至四环常住人口287.5万,占全市人口总量的13.4%,常住外来人口105万;四环到五环常住人口360万,占全市人口总量的16.8%,常住外来人口173万;五环至六环常住人口580万,占全市人口总量26.9%,常住外来人口358万,占外来人口的43.8%;六环外常住人口517万,占全市人口总量的24.1%,常住外来人口63万,占外来人口的7.8%。超过半数的常住人口集中在五环以外,而五环至六环之间是常住外来人口分布最多的区域,有近一半的外来人口聚集于此。另外,从各区县人口分布来看,朝阳区和海淀区的常住人口最多,同时也是外来人口分布最多的城区。 

(三)北京人口与中国城市化发展相呼应 

北京人口城市化的迅猛发展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整体发展相呼应。2016年2月2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到2015年底,中国城市化水平达到56.1%。1978年我国城市化率17.9%,37年间中国城市化水平提升了38.2%。20世纪80年代,中国城市化水平年均增长0.7%。到9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进入新一轮的快速发展进程中。从1992年到1996年,中国经济第一次连续五年实现两位数增长。整个90年代,中国城市化水平年均增长0.9%。到21世纪,随着中国加入WTO,成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成员,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从2003年到2007年,中国经济迎来了第二个连续两位数增长的五年,到2007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达到14.2%。同时,随着经济飞速发展,人口迅速扩张,人口城市化也得到高歌猛进的发展。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年均增长1.3%。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中国最发达城市的人口也在此期间迅猛增长。特别是北京,在2000年到2010年的十年间,常住人口年均增加60万,年均增长3.8%,为全国最高。这一增长速度与中国城市化整体发展完全契合。 

责任编辑:赵苇校对:王莹最后修改:
0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