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刚跨上村干部时职位时,往往会碰到村里这样哪样的各类矛盾纠纷,虽然一般村级也有调解组织,但如一点经验也没有,那你就被困惑了,有了真本领能实际为民解困,那你自就提高了威信;为此,首先应懂得化解矛盾、定分止争,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共同构筑大调解体系,为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调解工作实践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不同类型的矛盾纠纷,需要采取不同的调解方法。相同的矛盾纠纷,由不同的调解员进行调解,往往会出现不同的结局,这其中就有一个调解的策略与技巧问题。策略是从宏观上把握调解,技巧则是从微观上操作调解,两者相互补充,不可或缺。笔者从事住村及调解工作几十年,在此谈谈住村调解工作的方法与技巧。
一、住村干部要有一颗公正办事之心
首先,要依法进行调解。这不仅要求调解程序要合法,更要求在调解过程中涉及的实体部分也要合法,即调解方案要符合法律、法规,甚至公序良俗的要求。其次,要平等对待双方当事人。平等对待双方当事人不仅要求接待谈话的语气,对待当事人的热情程度都要相当,更重要的是在调解员的心里上要平等看待双方当事人。在现实生活中有找熟人、托关系的情况,而当事人对待这个问题又特别敏感,这就要求住村干部从内心平等对待双方,调解的方案才能取得双方当事人的认可。第三,要严守工作纪律。住村干部及调解员特别要注意调解中不得接受当事人的吃请与钱物,俗话说:“吃人的嘴软,拿人的手软”。这其中的利害关系便不言而喻。第四,要有工作勇气。有些纠纷,可能涉及家族利益,可能涉及“霸道”的人。如果调解员没有勇气,不敢于调处,不善于调处,那么公正只能是纸上谈兵。
二、住村干部要善于把握调解态势
纠纷能否顺利化解,离不开三个因素,即利益的平衡、怨气的发泄、人格的维护。在调解过程中,具备一定的调解技巧和综合能力是保证调解成功的重要因素。在工作实践中,要坚持以下准则:一是准确把握当事人的心理。双方当事人在纠纷产生后,对利益、发泄、面子这三个因素上是什么心态,抱有多大的期待值,对住村干部及调解人员又有何心态,这些都要求住村干部及调解员在介入后要迅速准确把握当事人的这些心理状况。这些情况不清楚就可能导致说话和采取的措施过轻或过重;二是准确进行语言表达。在调解过程中,语言要简炼、准确,切不可词不达意,否则会使当事人误判形势。三是吸取中华人文文化的精髓。纠纷中的当事人一方或双方在价值追求、道德观念、维权方式等方面或多或少存在着问题,要有针对性地做当事人的思想工作,对其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劝解。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调解员对做人的道理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那么在组织语言、运用例子、剖析情理上就会显得非常苍白,无法触及当事人的灵魂。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