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政治> 正文

聚力创新创业 共享发展成果(2)

——2016年北京市“展望‘十三五’发展谱新篇”系列形势政策报告会

第三场8

通过以上几个话题,我想大家对创新创业及其发展趋势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和感受。现在我们回到正题,为了让大家对“双创”有一个更为全面和深刻的把握和认识,我展开一点来谈,我们聚焦三个问题来阐述:

一、为什么要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我想从国家、国际、首都地方三个层面,来谈谈对这个问题的个人理解:首先,从国家层面的视野来看,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党中央和国务院转变 我国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所做的一个重大战略决择,我这里用了一个词叫“壮士断腕”,下面我给大家分析一下。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创造和积累,我国已经从个经济弱国发展成一个经济大国。按照汇率法计算,从2010 年起中国GDP已经稳居世界第二位。而按照购买力平价法计算,2014年中国GDP达到17.6万亿国际元,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据IMF2015 年《世界经济展望》数据)。尽管我们对购买力平价的估算方法存在质疑,但这也说明我国的经济实力得到了国际机构的认可。撇开GDP不说,我们来看一点实 的,来看一看中国制造业。可以这么说我国制造业是历史性巨变,现在我们已经取代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生产国,结束了美国长达一个多世纪工业国领袖的历史。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1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比重16.9%,而2014年这一数字上升到占世界比重25%,过去的四年大幅度提高了8个百分 点。今天我国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的已超过220多种,制造成品出口额位列世界第一,工业产值与制造业产值已经是美国的1.23倍和1.4倍。在220 多项工业产品中,制造业有众多耀眼的数据:

·汽车产量超过世界总产量的25%;

·船舶产量占世界总量的41.9%;

·工程机械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43%;

·计算机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68%;

·手机产量超过世界总产量的70%;

·彩电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50%;

·冰箱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65%;

·空调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80% ……

通过上述的情况和数据,我们完全有理由并且可以十分自豪地讲,在我们党的领导下,我国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历史上的奇迹!但是,在这些耀眼的数据面前,我们需要冷静,还要看到另一面,就是要看看和分析我们成就是怎么取得的,还里面有什么问题没有?

从世界经济发展历史来看,有一个共性的规律,就是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起飞的早期阶段,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稀缺资源(如资本、技术)投入来激发 丰裕资源(如劳动力、土地、矿产等)的产出潜力,随着闲置丰裕资源不断使用,经济产出基数不断扩大。一方面,作为产出潜力的丰裕资源的市场价格水平持续上涨;另一方面,作为动力资源的稀缺资源的边际产出效率逐级递减,面临着劳动力、资源、环境三大方面的约束。

中国也是这样。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采取了高投入驱动高增长的模式,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高储蓄率、高投资率、低要素成本等因素和优势支撑了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在经济发展的初期,这种模式有它的合理之处,但按照这种模式长时期发展以后,我们也为此付出了经济结构性失衡、发展方式粗放、 生态环境污染的代价,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合理、越来越不可持续。

一是劳动力要素约束在强化。劳动力数量投入的扩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经回落到低位。1990-2001年间,中国的廉价劳动力数量优势明显,每年劳 动力数量对GDP增长的贡献均在0.5%-1%之间;自21世纪初以来,我们进入了“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现代型人口增长阶段。劳动力数量减 少,“刘易斯拐点”问题引起广泛关注。有一组数据,中国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比例从1995年的31%到2007年已经上升到60%,其中年轻人群体的非农就业上涨最快,16-20岁从23.7%上升到97.7%,显示农村剩余劳动劳动力向制造业部门转移几近完成。同时,中国老龄化进程在加速。2010年 我国第6次人口普查人口老龄率为8.9%,到2050年将达到30%左右。劳动力数量减少,老龄化加快,必然导致劳动力价格成本上涨,这也就意味着我们经济发展最主要的一个比较优势即人口红利就逐步减弱或消失了。

二是资源环境约束在强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主要是依靠物质要素的投入来推动的,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大量的资源投入和环境污染为代价。从 1978年到2013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从5.7亿吨标准煤迅速上升到37.5亿吨标准煤。尽管近几年中国单位GDP能耗有所下降,但依然为高收入国家 的1.8倍,中等收入国家的1.2倍,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量少,经济增长将受到越来越严重的资源和环境约束。

现在我们所熟知的一个概念叫“中等收入陷阱”,这也是目前社会上热烈讨论的一个话题。“中等收入陷阱”是世界银行专家团队在2007年根据前面大半个世纪100多个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人均GDP在4000美元—12700美元阶段)的经济体的发展轨迹概括而成的一个形象化概念。这个概念揭示出各个国家为实现现代化、通过发展“瓶颈期”所面临的历史考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代表性国家主要集中在拉美地区,如巴西、阿根廷、墨西哥,也包括东南亚一些国家如马来西亚、菲律宾等。这些国家和地区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前期经济迅速发展,但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仍然过于依靠低成本要素投入的比较优势推动经济社会发 展,没有或不能顺利实现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式转变,致使经济长期停滞不前;同时,过去快速发展中积聚的问题集中爆发,形成政治不稳、社会动荡的局面。从世界 发展历史来看,1950年以来仅有13个国家和地区成功步入高收入阶段,而绝大多数国家长期处在“中等收入陷阱”。

当下中国已经进入中等收入阶段。我们国家正面临两个前途:一个是光明的前途,这就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我们国家将继续保持经济繁荣,人民将更加富足 安宁;另一个是灰暗的前途,如同很多拉美国家一样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经济停滞不前、社会动荡不宁。是跨越呢还是掉入呢?很显然,过去数量型扩张的经济模式已经难以支撑我国如此庞大的经济总量继续实现高速增长,特别是随着人口红利减少、生产要素成本上升、资源配给效率、要素供给效率以及潜在增长率下降, 我国就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通过创新来增强国家竞争力,从而摆脱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因此,我们必须切换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改过去的要素驱动、投资驱动为创新驱动,通过实施“双创”战略来避免中国经济低质低效的恶性循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这也可以说是别无选择,不是可以这样而是必须这样。我们必须有壮士断腕的勇气与决心。

(二)从国际层面的视野来看,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图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做的一次卓绝超越。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再现汉唐盛世景象,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伟大梦想和不懈追求。2013年,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称之为“中国梦”。“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它有两个时间节点或者说标志:一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二是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国的改革发展是在全球治理的开放环境下进行的,无疑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激烈竞争、挤压、风险和挑战,要迈过无数的沟沟坎坎。当下,美欧一些世界主要 发达国家,为在新一轮以信息技术结合制造业为特征的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抢占先机和制高点,纷纷推出各自国家创新发展战略。我们耳熟能详的如美国“再 工业化”计划、德国工业4.0计划、英国“高价值制造”战略等等。德国工业4.0计划影响比较大,国内说的比较多,大家可能已经了解,这里我重点向大家介绍一下美、英、日三国的情况。

——美国。美国再工业化计划是其在总结“去工业化”的经验教训上提出的。大家都知道,20世纪后期,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由于劳动力成本高企等因素,促成了全球经济的再分工。当时“去工业化”的美国,金融业突飞猛进和制造业蜂拥外迁,成了这一时期的两大突出现象。也恰恰由于金融衍生品的泛滥和第二产业的空洞化,导致美国陷入了自1933年经济大萧条后的最大经济危机,失业率飙升到10%上下,房地产大面积崩溃,即使是上百年来让美国人骄傲的汽车制 造业,也面临着破产的威胁。面对一片狼藉,奥巴马政府痛定思痛,竭力寻找引领美国经济走出困境的突破口,最终把目光聚焦到“再工业化”,而且一开始就是把 “再工业化”作为一种国家战略来策划和实施的。2009年2月,奥巴马签署《2009年美国复苏和再投资法案》,推出了总额为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 案,其中基建和科研、教育、可再生能源及节能项目、智能电网、医疗信息化、环境保护等成为投资的重点;2010年8月美国政府又提出《制造业促进法案》, 旨在帮助制造业降低成本、恢复竞争力和创造更多就业岗位,该约定的制造业总投资规模为170亿;2011年6月,美国政府又启动《先进制造伙伴计划》,将美国各领域先进技术与工业制造技术相结合推动再工业化成为美国重塑竞争优势的主要方向,从而形成美国工业互联网等新的发展战略。2011-2012年美国 先后提出下一代机器人、关键材料、节能制造工艺、纳米制造、生物制造等十二个技术方向,并开展多项研发与产业化工作。2013年后,美国重点关注领域逐渐 聚焦到三大领域,即先进传感、控制和平台(ASCPM)、可视化、信息化、数字化制造技术(VIDM),以及先进材料制造(AMM)。

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实质,是要推动美国制造业的脱胎换骨,从而催生一种新的生产方式,造就类似于信息革命那样的大趋势,掀起第四次工业革命。它的长期目标,就是要在世界经济领域掀起一场“战略大反攻”,以“再工业化”作为抢占世界高端制造业的战略跳板,促使主导“新型制造业”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在 环保、能源、交通以至所有经济领域遍地开花,以达到巩固并长期维护其世界第一经济超级大国地位的战略目标。我国号称是“世界工厂”,但制造业的战场看似在 中国,而核心技术和战略顶层设计的战争却演变成以美国为代表的“工业互联网”和以德国为代表的“工业4.0”。同德国相同,美国将重振制造业作为近年最优 先发展的战略目标,并区别德国的硬制造,更侧重软件和互联网等“软”服务。美国“再工业化”计划是着眼于其全球战略的,但也有很强的针对中国的味道。 2011年8月,著名战略咨询机构波士顿咨询公司发表了引起广泛关注的报告,题为《美国制造回归-为何制造业将回美国?》。该报告认为,随着劳动力和能源等综合成本的不断提升,中国将不再是制造投资者的默认选择,而美国在劳动生产率、物流、本币贬值以及土地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将不断显现,这将不可避免地引动 全球制造业投资的回归趋势。2012年美国奇点大学Vivek wadhwa教授发表了《为什么说现在轮到中国担心制造业了?》,认为将人工智能、机器人和数字制造技术相结合,会发生一场制造业革命。新技术的出现,很可能导致中国在未来20年中出现美国在过去20年经历过的空心化。美国注定要重新获得制造业的领导权,而很快就该轮到中国去担忧了。这篇文章的警示、警告性极强。

——英国。英国是孕育“工业革命”的摇篮,曾牢牢占据过“世界工厂”的地位。然而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廉价劳动力的优势显现,以制造业为主的英国工业开始走下坡路,取而代之的是服务业、金融业等。英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制造业现在仅占英国经济总量的15.2%,而服务业占比高达77.8%,但是过度 倚重服务业使英国经济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特别是金融危机使过度依赖虚拟经济的英国受到巨大冲击。英国政府也意识到只有同时抓好实体经济才能稳定经济发展,因而提出要提升制造业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2008年英国政府就推出“高价值制造战略”,希望鼓励英国企业在本土生产更多世界级的高附加产值产品。 同志们可能会认为英国是没落帝国,现在没什么了不起,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英国作为一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其科技和经济实力是非常之深厚的。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