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文中指出:“我们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古圣先贤的思想,体现了仁人志士的夙愿,体现了革命先烈的理想,也寄托着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要是中国人,就应该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要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落实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融入到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中,并使其真正成为小学生的行为准则。
所谓行为习惯就是人们在长时期里逐步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方式。行为习惯具有长期性、稳定性,它是一种自动化行为。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人受益终身。我国近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成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发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由此可见,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也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不仅肩负着培养学生学会知识的重要任务,也肩负着如何让学生成为一个良好的社会公民的任务。作为教师要依据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要以全面提高学生道德素养为目的,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好的行为习惯让人受益终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丰富,需要在践行中落实。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人,只有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激发兴趣,规范行为,形成健康的人格,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和个人成长的需要,才能更好地学习和生活,将来才能立足于社会。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人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这种影响将伴随着人的一生,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它是一个人一生中用之不尽的财富。当然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好习惯的培养要从娃娃抓起,要重视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为习惯,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在平常的工作中做大量细致入微的工作。要像滴水穿石一样,一点一滴,长年累月,要有耐心、细心和恒心,要从学生的一言一行入手,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让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使学生自觉养成各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不可以等待“习以为常”,也不可以“习焉不察”,更不能“习是成非”,它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努力,共同营造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陶冶学生的情感。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成长是一种无形的教育,产生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创设一种氛围,以期陶冶学生的情操,构建学生健全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中,通过良好的环境、较强情境性,启迪学生的思想,激发学生的情感。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走廊,将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上应该养成的好习惯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出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教育。重视教师个人的言传身教,让自己成为学生成长的一面镜子。教师要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出榜样,严于律已,以身作则,让学生把你当成良师益友,久而久之,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同时,我们要重视对家长的培训,发挥家长助教作用,家校齐努力促进学生成长。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来,发挥家长的积极性和独特性,充分挖掘家长潜在的教育资源,不断更新和提升教师、家长的教育理念,通过家长的讲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家校互动,促进学生好习惯的养成。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