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涛甫:寻求“硬风险”与“软风险”的治理交集(2)

张涛甫:寻求“硬风险”与“软风险”的治理交集(2)

其次,在实践层面,将社会治理与舆论治理有效结合起来。社会治理不能闭门造车,不能无视舆论治理,在社会治理的轨道上“千里走单骑”。社会治理前提是尊重社会主体意愿和诉求,让社会情绪和公共意愿得到有效释放,是社会治理的一个有效路径。网民的合法表达,应予以尊重和支持。让那些淤积多时的社会情绪释放出来,不仅可以纾解舆论治理的压力,也可缓释社会治理的压力。当然,对舆论治理进行有效治理,掌握时、度、效甚为关键。完全让社会情绪放肆地释放出来,任由社会舆论泛滥,不予以导流,也不是治理的良策。

其三,“软风险”与“硬风险”并治。舆论风险作为一种“软风险”,如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它可能会反过来引发、加剧“硬风险”。从近年来发生的多起突发性事件以及群体性事件来看,有不少事件是因为舆论风险失控造成的。如何化解当下中国所面对的风险困境?如何让舆论表达理性一些?笔者认为,化解“软风险”应与化解“硬风险”联动起来,做到“软”“硬”兼施;网上网下联手,同时排除舆论空间的风险源与现实社会风险源,做到“虚”“实”结合。

最后,打破社会治理的维稳惯性。不计成本地追求稳定,只会积攒更大的不稳定。在极具张力的当下中国,片面强调刚性稳定的维稳是难以为继的。需要在多元主体并存的社会语境中,尊重关联主体的意愿和利益诉求,实行包容性共治,唯有如此,方能体现“治理”本意,社会“治理”才能实现。从舆论治理的角度看,很多舆论风险恰恰是由不当的社会治理引发的。社会治理不当引致的“硬风险”,经常会成为舆论“软风险”的风险源。河床不整治好,河水就难以平静。社会治理也罢,舆论治理也罢,根源在社会“河床”之上。

(作者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