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强国之路怎么走(2)

质量强国之路怎么走(2)

——国务院《贯彻实施质量发展纲要2016年行动计划》解读

抓人才,提升质量教育塑造工匠精神

提品质最终要落实到人身上。今年两会,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工匠精神”,随后在中国质量奖颁奖大会上,再次强调要弘扬“工匠精神”。此次《行动计划》中提出,开展质量素养提升行动,塑造精益求精、追求质量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核心在于产业工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林忠钦指出,我国拥有全球数量最大的劳动力人口,但劳动力素质潜力还有待挖掘。建设质量强国,工匠精神和质量硬件建设同等重要。技术人才是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德国和日本为何至今制造业占经济总量比例仍很大,就是因为他们拥有精良的制造团队。产业质量要升级,中国必须补上人力资源升级这一课。

根据《行动计划》,今年将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企业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和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春潮行动”。同时,加强质量教育与文化等软环境建设,支持高校自主设置质量品牌相关学科,广泛开展质量改进、质量攻关等多种形式的群众性创新活动。“再前沿的理念、再先进的技术,都离不开稳扎稳打,离不开对技术和质量的完美追求。”赵剑波说。

林忠钦建议,企业应利用薪酬激励、股权激励、心理激励等机制留住工人,打造高级技工培养晋升平台。

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副主任吴甦建议,在政府或行业层面设立行业和区域范围的奖项,引导企业、行业乃至全社会对技术工人的认知重塑;鼓励各地根据人才缺口,对专业性技术人才引进给予政策支持,切实解决这类人才的医疗、教育及社会保障问题。“在培养和树立工匠精神方面,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提高技术工人的待遇和地位。”他说。

(本报记者 陈海波)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