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治强:织密“最后一道安全网”(2)

江治强:织密“最后一道安全网”(2)

值得重视的政策议题

医疗救助是一项托底性医疗保障制度。要使这一制度进一步发挥“最后一道安全网”的作用,今后应当重点关注以下四个层面的政策议题。

细化完善配套制度和政策。医疗救助的体系框架虽然已经基本成型,但客观而言,国家层面的制度主要是指导性和原则性的,细化相关配套政策将是未来一段时期必须抓好的一项系统性工程。当前医疗救助政策的完善,从宏观上看应当把握好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关系,及时将医疗救助放到“三医”联动改革的总体布局中来谋划和推动,其次在内涵上,必须研究如何增强医疗救助可及性、扩大政策惠及面、提升支付和管理服务水平。当前需要关注的问题:一是研究提高医疗救助的统筹层次,适时将资金的筹集、管理从区县级统筹上升到地市级以上统筹,使之与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统筹层次相适应;二是研究将低收入人群纳入医疗救助的认定办法,进一步扩大医疗救助的覆盖范围;三是探索建立多层次的医疗救助格局,针对救助对象的类别、家庭困难程度、患病负担等情况,合理评估医疗救助需求,并提供与医疗负担相匹配的补偿水平以及不同层次的医疗救助服务;四是完善中央和省级补助资金的拨付机制,增强资金拨付时效性;同时强化对医疗救助资金支出的科学预测,防范医疗救助基金出现沉淀或超支的风险。

继续推进大病医疗救助。大病医疗救助对于医疗救助托底功能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病救助制度的推进,一是需要界定大病救助与常规住院救助的边界,定位好大病医疗救助的瞄准对象和制度功能,使大病医疗救助充分发挥防止灾难性医疗支出的作用;二是以扩大可及性、增强精准性为导向,制定科学的大病医疗救助申请对象认定标准,扩大低收入对象、因病致贫家庭患者对大病救助的可及性;三是先从省级行政区域起步,逐步放宽大病医疗救助异地就医限制,为大病患者提供更多异地就医的选择;四是根据疾病谱和医疗费用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大病医疗救助用药和诊疗目录,制定大病救助定额或限额量化标准,进一步提高大病救助的报销水平,增强这一制度的“含金量”。

加强与大病保险、慈善事业的衔接。医疗救助弥补的是医疗保险的不足,发挥兜底的作用。救助制度和保险制度的衔接,目前在报销的时序上全国已经基本实现了统一,但是结算方式上各地还存在不少差异。应当在政策的设计、统筹层次、信息互联共享、即时结算等方面加大衔接、整合的力度;同时,继续探索建立医疗救助与慈善事业衔接机制,通过救助供需信息平台、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等措施,引导和扶持慈善组织参与和开展医疗救助活动,支持慈善事业积极发挥补充作用。

提升管理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医疗救助制度的运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管理水平,以及能否与其他医疗保障制度建立有效的衔接机制。当前医疗救助的信息化管理还相对落后,医疗救助要提升运行效率,必须进一步加快信息化的步伐。要以推进“医保—医院—救助”为核心的信息系统的整合与对接为方向,加快建立集对象信息、资金预控拨付、合规费用审核、费用监控为一体的智能化信息交换平台,推动医疗救助管理服务加快迈入智能化时代。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