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时代》选载:用创新革命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2)

《习近平时代》选载:用创新革命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2)

摘要:习近平指出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保持战略定力,引领新常态

众所周知,中国30多年来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三驾马车”驱动,即政府投资拉动、外贸驱动、内需推动。正当政府投资推动引擎面临缺油熄火危险的时候,随着世界金融危机的蔓延,中国的外贸形势也一路急转直下。2014年,中国进出口总值26.43万亿元,比2013年增长2.3%。其中,出口14.39万亿元,增长4.9%;进口12.04万亿元,下降0.6%;贸易顺差2.35万亿元,扩大45.9%。中国的出口在2014年仅增长4.9%,这在21世纪前10年是不可想象的低速。

外贸引擎呈现一路疲软的颓势,剩下的“内需消费驱动”马达的表现也远远不能让人乐观:根据世行的数据,2007年中国居民消费支出占GDP比重为34%,低于世界中等收入国家60%的平均水平,甚至低于中低收入国家41%的平均水平。中国内需长期只占GDP比重的1/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在1/3左右,且增长速度相当缓慢。

中国内需动力不足的核心是居民收入增长缓慢。2010年,时任中华全国总工会集体合同部部长的张建国对媒体表示,中国大陆居民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在1983年达到56.5%的峰值后就持续下降,2005年已经下降到36.7%,22年间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而从1978年到2005年,与劳动报酬比重持续下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资本报酬占GDP的比重上升了20个百分点。全国总工会的相关调查也显示,23.4%的职工5年未增加工资,75.2%的职工认为当前社会收入分配不公平,61%的职工认为普通劳动者收入偏低是最大的不公平。

贫富差距过大除了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之外,带来的另一个后果是制约了整体消费能力的提升,使得中国的内需引擎一直萎靡不振。

面对宏观经济的严峻形势,习近平的基本判断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面长期趋好,但正处在从高速到中高速的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这个被称为“三期叠加”的基本判断,标志着习近平决心将中国经济引入一个新常态。

习近平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长期保持两位数增长。经济新常态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经济增速逐渐回落到中高速增长区间。这是一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速度。习近平强调:“要全面认识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

不盲目追求经济增长的高速度,有利于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切实使经济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经济增速换挡只是相对于以往高增长的适度降低,中国经济增速仍然大大高于发达经济体和许多新兴市场国家。但中国经济的主动降速还是引发了世界范围的担忧和质疑,2014年西方更是掀起对中国的新一轮唱衰之声。在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2014年一季度经济增长数据前,海外一些投行已经启动了新一轮看空中国经济的“大合唱”,高盛此前就预测中国经济一季度增速只有6%。但中国国家统计局最终公布的7.4%给了国际投行有力的回击。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表示,中国长期形成的投资主导、政府主导、竞争性地方政府“三位一体”的经济增长方式,在推动经济快速增长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在今天内外发展环境深刻变化的条件下,这种增长方式不仅难以持续,而且已经成为增大经济矛盾和经济风险的体制因素。

很显然,习近平希望中国经济适当降速,其目的就是推动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变,但转变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对他和他的同事来说,被认为将是一场不亚于“淮海战役”的决战。

在中国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多困难呢?中国人保资产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倪金节曾有这样的分析:虽然调结构早已成了政策文件的常用词,但要化为实际的战略,仍然征途漫漫。过去10年(2000—2010年)GDP增长结构的不断恶化,足以说明调结构的难度之高,困难之大。要知道,2009年投资占GDP之比已经达到惊人的67%,而在2000年,这一比例还只是37%,可当时就已有经济学家认为这一比例偏高。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更是直率地指出:“实际上仅仅依靠政府是调不了结构的,这么多年来有保有压有十几年了,所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还是对的,要想办法把市场的作用发挥出来。”

通过理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一点习近平的立场很坚定,他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经济体制改革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仍然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经济结构调整不是免费午餐,更不是欢乐嘉年华。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不少行业、企业难免受到冲击,有些甚至会退出市场,这些不得不付出的代价就是结构调整中的“阵痛”。

中国的经济增长犹如参加马拉松比赛,经过前半程的狂奔,选手体能消耗很大,现在需要在中途做一些技术调整,把速度降下来,补充体能,这是为了更好地跑好下半程。中国经济向好的趋势没有变,有专家估计在2016年就能看到中国经济稳步向上的态势。急着“唱衰中国经济”的那些人恐怕又得失算了。

责任编辑:黄艳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