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家洲:读《史记》悟人生,性格与命运(10)

摘要:《史记》通过刻画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再现多彩的历史画面,《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各有千秋,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而不同的个性又决定着不同的命运。全文从作者司马迁、秦始皇、李斯等人的人物性格入手,为我们介绍了他们各自传奇的一生。从现实意义分析了不同的形象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性格有着不同的命运,并印证了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对今天的现实生活颇有指导意义。

吕不韦当了宰相之后,主持写了一本书叫《吕氏春秋》,这本书很了不起,是战国后期著名的一本子家之书。吕不韦强势推出他这本著作。推出这本书的时候,秦王政差不多该要亲政了,作为丞相的吕不韦就不能再操持国政,可就在这个时候,吕不韦搞了这么一个名堂,借着宣传自己这本书,其实是在强化他本人的理论权威的地位,同时也想影响这位年轻的国王,即便你亲政了你得按照我的理论体系来治国。

上面说的是吕不韦主政期间在文治方面的影响,下面看吕不韦主政期间武力开拓之功。在他把持朝政这12年,他连年对几个国家用兵,特别对着韩、赵、魏,取得了一系列的军事胜利,把争夺中原几个核心的地区,也就是所谓的历代兵家必争之地都让他给攻占了。他设置了三川郡,这个郡就在洛阳。设置了上党郡,建立了太原郡。就冲着三川郡、太原郡、东郡的设置,如果大家打开历史地图来看,就会发现一个问题,吕不韦当政期间的军事建功非常有效,他把原来山东六国,动辄联合抗秦的局面给打破了,因为以上几个地方,落入了秦国的控制,就像几个钉子一样,钉在了山东六国的腹地,只要这三郡之地在秦的控制之下,山东六国,任何一个国家想要对秦有所不利,他们都会受到秦的反击,所以吕不韦是为秦的发展有大功劳的人,文治武功都非常明显。可是他最后被秦始皇所镇压。

当时还有一个人秦始皇很想除掉,这个人叫嫪毐。这个人开始是吕不韦的替身,因为吕不韦知道,经常跟太后在一起,在宫中搞暧昧活动,随着国君的年岁见长,太危险。于是他就推荐了一个替身,假说嫪毐受了腐刑了,是宦官之身。入宫之后太后很喜欢,结果他就跟太后生了两个孩子。最不应该的是嫪毐居然和太后商量,将来等到秦王政死了,要让他们俩生的孩子来做国王,这样一来,秦王政就成为他们要谋害的一个对象。所以等到秦王政一亲政,嫪毐利用了他的权力在雍都发兵,用了太后的玺印,也用了秦王政的,征掉了一部分军队,发动了叛乱。

但是嫪毐没想到,这个年轻的国王早有布置,嫪毐一起兵,秦王政毫不犹豫,毫不客气的就把嫪毐的叛乱镇压的。镇压之后,调查出了事实真相,嫪毐和太后还有两个孩子,并且嫪毐进入太后身边是出于吕不韦的推荐,所以把吕不韦先免官了。嫪毐和太后所生的两个孩子被秦王政毫不客气的装在麻袋里边摔死了,他的母亲被秦王政贬入冷宫。

把吕不韦免官后让他回到自己家里去,可是后来发现,山东六国来的使臣,还经常去看望吕不韦,所以秦王政担心吕不韦还有政治能量,秦王政就给吕不韦一封信,这封信见于《史记》的《吕不韦传》,其中有这么几句话,这几句话足以要了老头的命,“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就是说,你对我们秦国有什么功劳,我们封你做十万户的奉君,第一句话先把功劳给他抹杀了,否认了。后面又讲,“君何亲于秦?”你和秦王室有什么亲缘关系,你要逼迫着我尊你为仲父。因为当时的秦王政年轻,大权在吕不韦手中,吕不韦出了一个主意,让秦王政尊他为仲父,这个仲父其实也就是叔父的意思,在古代有的国君为了表示对辅政大臣的特别的尊崇,就称他为仲父。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王培培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