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秦国发生了一件事情,就是郑国被逐事件,这个郑国本来是韩国的水利工程师,给秦人设计并主持修建一个大型的水利工程,这就是现在还在继续使用的郑国渠。可是在当时修建郑国渠的本来目的就是想把秦国的民力,经济力量集中到修建这个工程上来,避免让秦朝的军队,再对韩国展开进攻,就这个意义而言,郑国是韩国派去的间谍,后来这种身份暴露了,秦国的一批贵族人物就给秦王政上书,说郑国是如此,其他山东六国到秦国来做官的人,人大多都是为了本国的利益,所以我们应该下个命令,把外国人驱逐出境,秦王政一时失查就下达了一个逐客令,所有山东六国在秦国做官的都要限期离境。
李斯到了秦国之后,辛辛苦苦发展到一定地位,可是李斯也是外国人,他是楚国人,他也在被驱逐之列,李斯实在是不甘心,所以他在被迫离开秦国的途中,就给秦王政上了一封书信,这就是千古名篇《谏逐客书》。这篇《谏逐客书》篇幅并不太长,分析利害淋漓尽致,他给秦王政讲到,秦国能够发展到现在,是因为不同时期都有客卿在为秦国的发展做着贡献。秦王的后宫里面,容得下来自于山东六国的宝马、金玉、美女,为什么就容不下来自六国的人才呢?更何况是来自六国的人才,是愿意真心为你秦国的发展出谋献策的,他说你要是把这些人给驱逐出境,回到各自的国家,就会对你秦国心怀怨恨,就会辅助着各自的国君来治理好国家和秦国为仇,秦想要统一天下就不可能了。
秦王政看到这封《谏逐客书》立刻下令废止逐客令,并且派人把李斯请回来,从此以李斯让做为左右手。李斯的这篇《谏逐客书》从大处来讲,给秦朝保住了客卿制度。因为秦国本土只出武将,不出文臣、谋士,正是客卿制度,才弥补了这种欠缺。从小处来讲,李斯本人也可以继续在秦国做官了。李斯为秦的统一建立了另外一个贡献,他给秦王政献上了一个统一天下之策,这个计策就是让秦王暗中派出谋士,那些能说会道的人,携带着金玉,值钱的东西去游说六国诸侯,诸侯名士可以用钱财来贿赂来收买的,那就用金玉来收买,收买不了的,那就用利剑刺之,派出刺客把他干掉,后边秦的精兵良将随其后。
大家想,这一套统一天下之策,有一点不够光明正大,但是非常有效。前边派说客,后边派刺客,后边再带着精兵良将。那么我们来看秦统一天下过程中的最后一战。秦最后灭的是齐国。齐国本来在历史上是一个曾经比较强大的国家,可是最后灭齐的时候,秦军是不战而胜,根本就没有打仗,齐国就投降了。原来,齐国的宰相后胜被秦重金收买了,在《战国策》里边讲得很清楚,后胜相齐,多受秦间金玉,使宾客入秦,皆为变辞,劝王朝秦,不脩攻战之备。这位是齐国的丞相,可是却被秦王政派来的密使收买了,他劝自己的国王,你不能和秦国为敌,为了避免秦对我们有警惕之心,都不要讲究武备,经常派使者到秦国去表示友好,还劝齐王去朝见秦王,这是标准的内奸。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