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留守儿童回访记(2)

关注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留守儿童回访记(2)

摘要:他们留守在家乡,既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身心发展障碍也给他们在社会适应上造成一定困难;有关留守残障儿童的法律和规范性文件规定过于笼统,很难有针对性地进行操作……家庭、政府、社会各方力量要共同努力,给留守残障儿童一个温暖的明天,使他们能够和所有的孩子一样安全健康地成长。

孩子分享点滴

父母听着宽心

视频电话,与父母“面对面”交流;常打电话常回家,呼吁更多亲情关爱;法律手段介入,唤醒家长责任意识

朱小蔓介绍说,由于跟父母分离,留守儿童通常处于亲情和情感缺失状态。这种亲子分离的童年生活经历和体验有可能会影响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波及成年后的人格健康及精神状况。在学校、老师、代理家长关心照顾的同时,孩子与父母保持顺畅沟通更为重要。

赵珂珂是广平县广平小学四年级学生。和弯弯一样,一年前的珂珂也渴望着父母的陪伴。去年寒假的采访中,记者看到广平县“千名教师访万家”活动让珂珂开朗了许多;新学期,她找到了新的“阳光”。

“妈妈,我这次周测各科平均93分,比上次考得要好……”5月19日这天,在学校亲情聊天室里,赵珂珂用班主任赵淑梅的手机,与远在北京打工的妈妈李艳敏视频对话。

重庆江津区贾嗣祥瑞希望小学二年级梁小雪的父母梁厚彬夫妇,每天要和女儿通话半小时以上,“她很愿意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得奖了、交朋友了、表演节目了,什么都讲,我们听了也很开心。”

对这类做法,重庆市妇联家庭与儿童工作部部长李艺感到欣慰:“青少年时期是世界观、安全感的形成期;父母长期持续的关爱是滋养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键。”记者了解到,不少学校开通了“亲情聊天室”,用电话、视频、网络、微信等多种方式,强化留守儿童和外出务工父母之间的血肉联系。

“这是很好的尝试。一般来讲,留守儿童家庭经济普遍较困难,父母忙于生计,对精神生活关注不够,容易忽视和孩子间的情感沟通。”朱小蔓说,“他们需要增强和孩子进行情感沟通的意识,采取多种方式加强情感交流。”

去年寒假,“小候鸟”维维从徐州老家“飞”到父母打工的杭州团聚。回访中,记者了解到,因为上学的原因,维维“飞”的次数没小时候勤了,主要通过电话和父母沟通。

北京师范大学科学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教授李亦菲主持的学术调查报告《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数据显示,根据大规模抽样调查,按照比例推算,全国6100万农村留守儿童中,一年都没有与父母联系的儿童约有262万;一年与父母只联系1—2次(半年才打一个电话)的儿童,约有622万人;每年与父母联系3—4次(3个月联系一次)的儿童,约有634万。

《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强化家庭监护主体责任”,外出务工人员要与留守未成年子女常联系、多见面,“给予更多亲情关爱”。父母或受委托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的,村(居)民委员会、公安机关和有关部门要及时予以劝诫、制止;情节严重或造成严重后果的,公安等有关机关要依法追究其责任。

重庆市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近日通过《重庆市家庭教育促进条例》,对留守儿童父母义务作出相关规定。李艺介绍说:“依靠条例形成约束,一方面维护留守儿童权益;另一方面希望唤醒家长的责任意识。”

责任编辑:张少华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