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留守儿童回访记

关注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留守儿童回访记

摘要:他们留守在家乡,既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身心发展障碍也给他们在社会适应上造成一定困难;有关留守残障儿童的法律和规范性文件规定过于笼统,很难有针对性地进行操作……家庭、政府、社会各方力量要共同努力,给留守残障儿童一个温暖的明天,使他们能够和所有的孩子一样安全健康地成长。

“六一”在即,孩子们以多种方式喜迎节日。然而,有一些留守儿童,在本应备受呵护的年纪却孤独地成长——亲情缺失、心理孤独、行为叛逆,甚至出现自杀、受侵害等极端事件,引发社会关注。

2月1日,本报推出整版特别策划《呵护,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明天》,聚焦留守儿童,对李弯弯、赵珂珂等孩子如何度过寒假、更好生活进行了深入报道。2月1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专门制度性安排,明确要求“建立翔实完备的农村留守儿童信息台账,一人一档案,实行动态管理、精准施策”;3月26日,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副司长倪春霞透露,今年将首次摸清留守儿童底数;4月5日,民政部等27部门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4月26日,《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6)》发布,其中以浙江、山东、重庆、四川、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甘肃10省(市)9448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龄儿童为样本,分析了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总体状况和现实问题,探究问题背后的成因,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这一切促使本报继续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呵护,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明天》推出已时隔4个多月,从寒假到新学期,这些留守儿童有的依旧留守,有的父母返乡创业就业,有的则跟随父母进城成为流动儿童。他们近况如何、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还面临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报记者分赴广东、河北、陕西、贵州、浙江、重庆等六地回访探究各地关爱成长的思路和长效机制。请看记者调查——

学校生活有乐

爸妈减轻担心

回访中看到希望:亲情陪伴、学业辅导、心理疏导等校园及社会关爱促进孩子快乐成长

河北省广平县是典型的劳务输出县,全县外出务工人员达5万余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8%,留守儿童问题无法回避。记者回访,李弯弯的生活有了哪些新变化?

李弯弯是广平县广平小学五年级学生,父母在山东打工很少回家。寒假时,李弯弯的生活除了完成作业,还要帮爷爷奶奶干农活、做家务,辅导妹妹和弟弟,过得并不轻松。新学期里,她收获了一份特殊的“母爱”。

“马阿姨像妈妈一样亲切,我以前时常与同学比较,觉得因为父母不在身边,活得累、活得苦。听了马阿姨讲她小时候的事情,心里的结慢慢打开了,我想像马阿姨一样做生活的强者。”弯弯对记者说。

弯弯口中的“马阿姨”,是广平县委宣传部干部马慧超。县里开展“微爱留守,为爱圆梦”行动,马慧超与李弯弯结成帮扶对子。“让留守的花朵在阳光下绽放。”马慧超说,作为“代理家长”,她加入开展亲情陪伴、学业辅导、心理疏导等一系列接力服务行列中,周末一有空,她就去弯弯家辅导弯弯及其妹妹、弟弟功课,和他们一起干农活。

与此同时,在不少地方,一些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因逐渐年迈或工作太忙等原因不能很好地照顾孩子,寄宿制学校就不失为良好选择。2013年《教育部等5部门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留守儿童集中的地区,要通过科学规划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优先满足留守儿童寄宿需求。

“学校生活很快乐,爸爸妈妈不用担心。”重庆市江津区贾嗣祥瑞希望小学五年级学生陈小倩在作文中不忘安慰在外地打工的父母。

贾嗣祥瑞希望小学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小学,1182名学生中有618名为留守儿童。学校从思想、品格、情感、行为、健康等5方面对留守儿童实行精细化管理。从手把手教孩子洗澡洗头,到鼓励孩子登台表演,再到膳食营养的安排,学校的一点一滴,促进许多孩子发生由内而外的转变。据统计,2015年重庆留守儿童达89.6万,占全市在园幼儿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22.88%。学校无疑成为关爱的主要场所。

“在学生家庭关怀缺失或不健全时,需要教师履行一部分‘替代父母’的职责;学校也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让心理咨询成为帮助留守儿童排解不良情绪情感的重要途径,让留守儿童在和咨询师的交流中能够对自身处境产生更为清晰的认识,并获得积极面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朱小蔓说。

责任编辑:张少华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