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留守儿童回访记(3)

关注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留守儿童回访记(3)

摘要:他们留守在家乡,既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身心发展障碍也给他们在社会适应上造成一定困难;有关留守残障儿童的法律和规范性文件规定过于笼统,很难有针对性地进行操作……家庭、政府、社会各方力量要共同努力,给留守残障儿童一个温暖的明天,使他们能够和所有的孩子一样安全健康地成长。

期盼中的团聚

最开心的时刻

学校和社会力量辅助,家庭仍是养育主体;通过发展经济减少外出务工人员,鼓励农民工回乡就业创业

5月27日,记者尝试联系白鑫楠、严浩龙夫妻。去年寒假记者采访时,夫妻俩刚把儿子白龙接到东莞,留在身边照顾。到广东已有一个学期,孩子是否适应新的生活?

但老白夫妻的电话已停机。联系工厂得知,夫妻俩已离厂:“听说孩子不好管教,一起回湖南老家了。”这句话让记者心里一紧:怎么半年就离开了?原因已无法证实。但可以肯定的是,离开孩子十几年的这对父母,这一次的选择是孩子,和孩子一起回乡。

与老白夫妇相似,一些留守儿童父母选择返乡就业或创业。

田文和妻子冯碧珍,同在贵州铜仁百丽鞋业有限公司上班,公司在离老家步行约15分钟的碧江经济开发区。10年前,由于家乡就业岗位匮乏,迫于生计田文偕妻赴宁波务工;留守在家的孩子田念念成了他在外难以放下的牵挂:“每次回家都感觉孩子不活泼,也不爱说话。”田文说,知道孩子缺乏父母的陪伴, 但生活所迫,没有办法。“每次看到留守儿童的新闻,联想到自己的孩子,心里就像针扎一样疼。”

据介绍,从2011年开始,碧江通过实施“雁归工程”及一系列优惠措施和政策,吸引一大批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就业。眼见家乡各类产业园区发展迅猛,田文和妻子决定回家乡就业:“与在外务工相比,薪酬相差不大。不同的是,孩子就在厂区附近上学,可以随时照看。”

林欣是碧江区灯塔小学六年级(2)班学生。灯塔街道办事处“四点半课堂”是她下课后最爱来的地方,“这里有老师教我写作业、学画画。”林欣的许多画被志愿者老师雷世根贴在墙上,“她刚开始总用忧郁、灰暗的颜色,现在几乎都是明亮的颜色。”林欣的变化,雷世根看在眼里,“父母回到身边后,孩子感受到的温暖,会体现在图画中。”

教书近20年的灯塔中学校长田萍告诉记者,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心理变化很大,是性格定型关键时期,父母如果能在身边,孩子可以在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上接受有益的引导和帮助,否则,很容易导致性格和心理发展异常从而误入歧途。“毫无疑问,有了父母的陪伴,留守儿童才不会感到孤独和寂寞,内心的安全需要和关爱需要才能得到满足。”朱小蔓说。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提出全面激发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热情,带动更多就业。有专家指出,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是缩小城乡差别、激活农村经济的有效手段,也是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的有效途径。《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也提出,要从源头上逐步减少儿童留守现象,引导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

下午6点10分,忙碌了一天的冯碧珍回到家里,正做着菜,女儿推门而入,一边喊着“妈妈我回来了”,一边到房间放下书包。趁着妈妈做饭的空当,田念念跑下楼跟小伙伴打起羽毛球,冯碧珍说,“这是我一天中最开心的时刻。”

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副所长秦玉友教授建议,“在强化父母第一责任的前提下,政府、社会与其他组织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孩子与父母能在一起。比如可以启动把孩子与父母在一起的家庭数量占所有家庭数量中的比例作为考核一个地区社会发展和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指标,纳入城乡政府政绩考核指标,倒逼城乡各地创造性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责任编辑:张少华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