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我们看《元史纪事本末》,包括云南那些边远的地方都在那时候开始建学校,而且元朝的时候中国书院的发展,中国教育方面的国际交流都非常广泛、非常频繁。到了明清的时候,这些相关的建设就更加丰富。当然我要强调一下,在这个传统的社会当中,我们的教育传统当中也有一些糟粕的东西,所以我们在继承传统文化的时候,也要注意甄别。比如,我们现在提倡对父母孝敬,这个是没有问题的,而且是中国的一个非常好的传统,是中国社会安定的一个重要的基石。但是在孝文化当中,24孝图里边的一些故事,确实是跟以人为本的这种人类的精神不相符的,把孩子埋掉,或者说把孩子和妻子杀死,用他们的身体来供养父母,这肯定是糟粕。所以我们正确的态度是用我们自己独立的分析来鉴别历史上哪些是应该汲取的?哪些是应该舍弃的?
在孟子的时候就提出了很民主的思想,孟子说君主要是不尊重你的话,你也可以不尊重他,提出了很多以人为本的思想。他这个思想在历史上是有争议的,帝王是不喜欢的,所以虽然说《孟子》是四书里头的一经,但是一直到明代的时候,《孟子》都是被皇帝首先是被朱元璋排斥在教材之外的,当然后来他也觉得孟子是一个亚圣,历史以来都是认为是仅次于孔子的亚圣,所以他也不得不把他又搬回到学校当中来,但是做了大量的删改。对于这样一些问题,我们要有一种比较客观的、科学的一种态度来研究我们的传统文化。
二、中国有着丰富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经验。
为什么这样强调呢?中国的教育第一是非常注重思想的一种探索,再有就是注重实际的探索。很多故事大家都是非常熟悉的。比如,孔子的原则是述而不作,非常注重实践,注重经典,所以他修订了诗书礼乐春秋,但没有留下自己的一个著作。咱们现在看到的《论语》,是他去世以后他的学生为了纪念他,回忆跟他的交往集成的一本书。所以说孔子是非常注重实际探索,注重对经典的钻研的。他看《易经》看了很多遍,把串联《易经》竹简的牛皮绳都看断了,他只是作些探讨,而且他对他不懂的东西不说。《论语》里就说“子不语怪力乱神”,他不赶时髦,大家都在讲神乎其神的事,他对这些他都讳莫如深的。但是在教育方面他的很多想法,提出的很多原则,都反映了教育最本质的东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